#夏季圖文激勵計劃#關鍵礦產,這個聽起來技術性極強的詞匯,如今成了大國博弈的焦點。 當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外長們坐在華盛頓的會議室里宣布成立“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時,他們真正想說的是:不能再讓中國捏住全球科技的命脈了。 從電動汽車的電池到軍用雷達的芯片,這些看似冷門的礦物背后,是一場關乎未來霸權的地下戰爭。
(圖1)
中國手里攥著幾張王牌——全球80%的石墨、90%的稀土加工能力,還有對鎵、鍺等“半導體維生素”的絕對控制(如圖1)。
這就像掌握了現代工業的血液供應系統,而四方國家突然發現自己的血管全接在了中國的泵上。2020年澳大利亞因為呼吁新冠溯源被中國斷供稀土,2023年鎵鍺出口管制直接讓西方半導體業跳腳,這種“斷供威懾”比航母艦隊更讓人睡不著覺。
所以這次四方會議看似在談供應鏈安全,實則在演練一場針對中國的“經濟脫鉤手術”,只不過這次開刀的部位是地殼深處。
美國人的焦慮寫在臉上,過去兩年被俄烏戰爭和巴以沖突拖住手腳,現在終于騰出精力回頭對付“真正的長期對手”。國務卿盧比奧的發言很直白:“依賴單一國家等于自找經濟綁架。”這話雖然沒提中國,但會議室里人人都聞到了火藥味。
(圖2)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如圖2),如今計劃出席四方峰會,說明對華資源戰的劇本也不會改稿。畢竟當兩黨罕見達成共識時,往往意味著刀子真要見血了。
日本和印度在這場博弈里扮演著精算師角色。安倍晉三生前設計的QUAD本就是個“對華包圍網”,現在終于從海上演習進化到資源爭奪的深水區。
日本急著擺脫對中國稀土的重度依賴,畢竟十年前被卡脖子的記憶還沒褪色;印度則盤算著借機成為替代供應鏈樞紐,莫迪政府一邊和俄羅斯勾肩搭背買石油,一邊又想在西方主導的礦產聯盟里占個VIP席位。
這種走鋼絲的外交把戲,恰恰暴露了四方聯盟的致命傷——當聲明刻意回避烏克蘭和伊朗議題時,說明所謂“民主國家聯盟”連內部矛盾都還沒消化干凈。
(圖3)
只不過,中國的反擊選項其實早就擺在桌面上。
既然四方想另起爐灶,中國完全可以給礦產出口管制清單再添幾個品種,就像打牌時慢慢亮出同花順。但更狠的招數可能在供應鏈之外——當澳大利亞忙著在非洲開鋰礦時,中資企業早已買下剛果鈷礦的控股權(如圖3);當美國推動《通脹削減法案》補貼本土企業時,中國正在印尼布局全球最大的鎳加工產業鏈。
這種“你建圍墻我抄底”的玩法,讓脫鉤計劃總像拳頭打在棉花上。
這場礦產戰爭最諷刺之處在于,它揭穿了西方“自由貿易”的底牌。當中國用市場手段掌控資源時,他們指責這是“經濟脅迫”;但當四方國家用政治聯盟重塑供應鏈時,卻被包裝成“去風險化”。
這種雙標恰恰證明,關鍵礦產從來不是簡單的商業問題,而是裹著天鵝絨手套的地緣政治鐵拳。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或許是場危險的示范——當大國開始以安全之名劃分資源勢力范圍,那些擁有礦藏的小國恐怕很快就要面臨“選邊站”的終極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