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安檢口堆積如山的充電寶與被悄然扣費的手機賬單,共同訴說著這個行業的雙重危機。
01
電芯危機引爆充電寶行業
2025年6月底,國內各大機場出現了一道特殊風景線:安檢口處被扣留的充電寶“一箱又一箱”。民航局發布通知,禁止旅客攜帶無3C標識、標識不清或被召回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與此同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撤銷或暫停了羅馬仕、安克創新、綠聯、倍思等多個品牌的3C認證。一場由電芯安全問題引發的行業風暴席卷而來。
而當個人充電寶廠商因召回120萬臺問題產品焦頭爛額時,共享充電寶企業卻悄然完成了新一輪漲價。
從最初每小時1元的“白菜價”,到如今部分品牌高達6-10元/小時的租借費,消費者在電量焦慮與價格刺痛間進退兩難。
02
低價競爭埋下的安全炸彈
2025年6月,國內充電寶行業遭遇史上最嚴峻的安全危機。羅馬仕緊急召回49萬臺移動電源,安克創新緊隨其后召回71.3萬臺產品,兩大品牌合計召回數量達120.3萬臺。如此大規模的召回行動,將行業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
電芯作為充電寶的核心部件,占到總成本的60%-70%。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約70%的低端產品采用低價電芯。天使投資人郭濤一針見血地指出:“低價電芯通過簡化電芯內部結構,如減少隔膜厚度,使用低品質正負極材料降低成本”。
這些電芯雖然能通過初始出廠檢測,但在長期高負荷使用中極易出現性能衰減,埋下安全隱患。
更令人憂心的是,技術發展已大幅超越監管標準。快充技術在短短3年內從20W躍升至240W,但監管規范未能及時跟上。部分廠商為適配快充私自修改電路設計,卻未同步升級散熱方案;有些企業甚至通過“分包送檢”方式規避全項檢測,導致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安克創新在召回公告中坦言,安全隱患源于“某供應商部分批次的行業通用電芯存在未經批準的原材料變更”。這直接暴露了行業上游供應鏈管理的失控狀態。
此次安全危機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合規成本上升。全聯并購工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永預測,為確保產品質量,充電寶價格可能整體上漲10%-15%。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正式宣告終結。
03
漲價邏輯:共享充電寶的生存密碼
當個人充電寶因安全危機陷入困境時,共享充電寶行業卻悄然完成了價格體系的全面升級。
從2016年初入市場時的 “1元時代”,到如今普遍3-4元/小時,部分商圈甚至高達6-10元/小時,共享充電寶的價格漲幅令人咋舌。
在北京工作的周小姐深有感觸:“上周在衡山路一家酒吧借了個充電寶,一掃碼,發現6元/小時。電商平臺上大容量的充電寶才七八十塊,租幾次的錢夠買一個了”。
更為隱蔽的是差異化定價策略。在北京通州萬達廣場,相鄰的“美團”充電寶租借點出現三種不同計費標準:3元/小時(前5分鐘免費)、4元/小時(前1分鐘免費)、5元/小時(前3分鐘免費)。這種定價方式讓消費者在緊急用電時,往往來不及比價選擇。
漲價背后,是共享充電寶企業沉重的運營壓力。怪獸充電2020年的財報數據顯示,其傭金費率高達44.1%,入場費率達到14%,兩者合計達58.1%。這意味著用戶支付的費用近六成流入了合作伙伴和線下商戶的腰包。
深圳酒吧經營者郭先生見證了分成比例的演變:“三年前,店內開始引進共享充電寶,當時店家與平臺的分成大約為5:5,如今一路演變為6:4、7:3甚至8:2”3。根據位置和客流不同,單店每月可從中獲得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額外收入。
共享充電寶企業還面臨著盈利模式單一的困境。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指出:“即使上市,但盈利模式單一使其長期前景難被看好”。在直營模式下,企業需承擔高昂的設備鋪設和人員成本;而代理模式雖減輕現金流壓力,卻讓渡了定價權,導致 同一商場內同一品牌價格可能不同 的混亂現象。
04
漲價背后的行業悖論:越漲越虧
令人費解的是,共享充電寶企業并未因漲價而盆滿缽滿,反而深陷虧損泥潭。
行業頭部企業怪獸充電財報顯示,5個季度累計虧損近5.25億元,股價暴跌85%,市值僅剩3億美元。小電科技上市失敗后深陷裁員風波;街電和搜電合并為竹芒科技后同樣大規模裁員;來電科技則多次被列為“被執行人”,債務超9000萬元。
漲價收益流向了何方?答案是——商家的入場費和分成。
行業競爭演變為對優質點位的爭奪戰。熱門商圈單點位年費已超10萬元,商家分成比例高達50%-70%。小電科技披露的數據觸目驚心:2018至2020年,給商家的入場費從1億飆升至7.1億;分成費從0.04億暴漲至3.03億。
為拿下北京環球影城的入駐資格,怪獸充電不惜豪擲700萬元入場費。這種 “入場費+分成” 模式,使共享充電寶企業陷入“為商家打工”的窘境。
05
雙重困境:消費者成最終買單者
對消費者而言,充電寶行業的雙重危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負擔和使用困擾。在北京工作的崔女士無奈表示:“一開始我覺得共享移動電源很方便,價格也不貴。但后來我發現,不僅使用價格漲了,有時候連還的地方都找不到”。
價格暴漲與使用痛點交織,構成了消費者體驗的噩夢——
·價格陷阱:趙女士的經歷頗具代表性:“我只看到租借價格2元,沒想到是2元/30分鐘”,一頓飯工夫被扣款10元。
·歸還難題:武漢一位消費者反映,他在商場借了充電寶后,歸還時發現原租借點卡槽已滿,“跑了好幾個地方,發現要么卡槽也是滿的,要么系統提供的是假歸還點”。
·扣費亂象:何先生歸還充電寶后仍被持續扣費,當他聯系客服時,卻被要求提供“機器編號及孔位信息”,而此時費用已累計60元。
消費保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間,共享充電寶投訴量達4,325件,累計涉訴金額超36萬元。在投訴問題分類中,收費問題投訴,544件高居榜首,退款糾紛1,947件緊隨其后。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用戶一年在共享充電寶上花費竟高達1200元。在投訴地域分布上,成都以239件投訴位居首位,廣州、東莞、深圳及杭州緊隨其后,北上渝等大城市也赫然在列。
京津冀三地消協組織的調查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近60%受訪者認為共享充電寶收費不合理,超15%的受訪者認為其租借價格不透明。中國農業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梁偉亮直言:“共享移動電源市場中存在計費標準不一、超過1分鐘按1小時計費等問題”,違背了價格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原則。
062
行業出路在哪兒
面對安全危機與信任危機,充電寶行業站在了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行業正經歷從“價格戰”到“安全戰”的戰略轉型。
安克創新在召回事件后承諾,將組建電芯安全專家團隊,嚴控供應商選擇,建立電芯檢測實驗室,并搭建大數據平臺全程監控電芯生產過程。
在監管層面,2023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已將鋰離子電池納入強制性產品認證(CCC)管理,規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獲得CCC認證的產品不得出廠銷售。這一政策為行業設置了安全準入門檻。
對于共享充電寶亂象,梁偉亮建議:“同品牌共享移動電源在不同點位的價格一致性至關重要”,同時“計費單位應更加精細,優化電量展示功能”。他特別提到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共享移動電源行業自律公約》,其中“5分鐘免費充電時長”的設定值得推廣。
當前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免費充電時長普遍僅為1分鐘,消費者權益保障明顯不足。京津冀三地消協組織呼吁企業排查用戶協議中“不公平格式條款”,建立便捷高效消費糾紛解決機制。
長期來看,共享充電寶企業需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安信證券研究員諸海濱指出:“參照部分自動售貨機近20%的廣告收入比例,后續廣告端開發是共享充電寶公司可以大力拓展的方向”。
消費者也在用腳投票。不少網友表示“不到萬不得已,已經不會使用共享充電寶了”。他們選擇出門自帶充電寶,或尋找附近商家充電。隨著電池技術進步,手機續航能力提升,共享充電寶的剛需屬性正在弱化。
京津冀三地消協組織的調查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近60%受訪者認為共享充電寶收費不合理,超15%的受訪者認為其租借價格不透明。中國農業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梁偉亮直言:“共享移動電源市場中存在計費標準不一、超過1分鐘按1小時計費等問題”,違背了價格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原則。
07
點評:回歸本質的必然選擇
從“電量救星”到“錢包刺客”,共享充電寶的形象轉變頗具諷刺意味5。類似軌跡在共享單車等共享經濟形態中同樣清晰可見——起步價從1元提高到1.5元,現在騎一次往往要花費兩三元,被吐槽“比坐公交車還貴”。
這種發展模式遵循著清晰的資本邏輯:初期融資、燒錢擴張,站穩腳跟進入寡頭競爭后,開始漲價收割6。然而當漲價與價格不透明疊加,共享產品就異化為“價格刺客”,背離了共享經濟解決社會痛點的初心。
正如電芯危機后充電寶行業將迎來價格上調一樣,共享充電寶企業也面臨價值重構。在合規成本上升與消費者價格敏感的雙重壓力下,如何避免“以損害消費者使用意愿換取盈利”的短視行為,將是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的關鍵。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