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第三代EGFR-TKI能有效穿透血腦屏障,但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仍然是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疾病進展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驅動CNS轉移的基因變異特點有待更深入研究。
ESMO官方期刊
Annals of oncology新發表一項由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學者領銜的研究,對第三代EGFR-TKI一線治療患者的數據分析發現,過半患者會出現腦轉移,CARD11基因缺失和MDM2擴增異常可能參與這一過程,而細胞周期通路改變在腦轉移中尤為突出。研究結果為患者預后的預測及潛在治療干預提供啟示。
截圖來源:
Annals of oncology
研究顯示,在接受奧希替尼一線治療的262例
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53%發生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其中36%為初診時即存在(de novo),16%在治療過程中新發。這些患者的腦轉移和腦膜轉移累積發生率,在1年時分別為39%和2%,3年時分別為49%和6%,5年時分別為54%和12%,凸顯顱內進展仍是臨床面臨的重大挑戰。
研究團隊通過對比顱內外腫瘤的二代測序數據發現:相比顱內腫瘤樣本(81例),顱外樣本中(262例),發生CNS轉移的患者CARD11缺失頻率更高(14% vs 3%),而MDM2擴增頻率更低(1% vs 13%)。
預后方面,在治療期間新發CNS轉移的患者預后最差,死亡風險是未發生轉移患者的3.67倍,初診時即存在轉移的患者,死亡風險也升高了61%。多變量分析進一步確認,非經典EGFR突變與生存期更短有關。
研究者還觀察到,腦轉移患者中的細胞周期通路改變率高達93%,顯著高于腦膜轉移患者的47%。
在腦轉移和腦膜轉移的樣本之間,以及進行顱內外配對檢測的樣本中(14例),未發現其他顯著的DNA特征差異。
總體而言,這些發現提示,攜帶非典型
EGFR突變或獲得性CNS轉移的患者在EGFR-TKI治療期間的預后較差;CNS轉移可能并非由單一基因驅動,而是涉及更復雜的多因素機制。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床干貨等主題均可,。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Wilcox, J. A., et al., (2025). Identifying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EGFR-mutant lung cancers with CNS metastases. Annals of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S0923-7534(25)00782-3.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