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你每花5塊錢買一瓶國產啤酒,就有4塊錢流進了這三個外國人的腰包。
就是他們,讓中國近200個國產啤酒品牌徹底淪為外資的囊中之物。他們不僅掌控美國百威、墨西哥科羅納,更用一系列手段,讓中國啤酒市場幾乎全面淪陷。其胃口之大、手段之凌厲,連股神巴菲特都得避讓三分。他們就是投資界令人聞風喪膽的3G資本——巴西三劍客。
早在2004年,3G資本的靈魂人物、巴西首富雷曼,就帶領合作伙伴斯庫比拉和泰列斯,以英博公司股東的名義,開啟了對中國啤酒品牌的瘋狂收購之路。湖北金龍泉啤酒的遭遇,就是最慘痛的例子。
1994年,風頭正勁的金龍泉,一年能產出30萬噸啤酒。很多人喝到的第一口啤酒就是它,僅一年稅收就能達到1.2億元。要知道,當時全國人均月收入才剛到800塊。
然而,隨著外資的進入,金龍泉的輝煌戛然而止。當時,金龍泉與馬來西亞的金獅集團共同投資,而英博集團通過并購金獅集團,間接控制了金龍泉高達60%的股份。被剝奪話語權的創始人李大紅,最終被迫下崗。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啤酒大王”,至今都沒再回到啤酒行業。金龍泉的易主,宣告一個國產啤酒品牌的消失,更意味著中國啤酒市場的割據之戰正式打響。
外資對國產啤酒的沖擊,遠比想象中慘烈。金龍泉被外資吞并后的短短幾年里,巴西三劍客又以英博公司大股東的名義,連續將中國的雙鹿、KK、紅石梁、白沙、金陵、珠江、雪津等多個地方啤酒品牌收入囊中,肆無忌憚地蠶食國產啤酒的市場。
與此同時,其他外資也加入混戰。2004年還未被英博并購的百威老東家——美國AB公司,就已成功收購東北最大的啤酒品牌哈爾濱啤酒。另一邊,嘉士伯也先后入股重慶啤酒,收購烏蘇啤酒、大理啤酒以及風花雪月啤酒。曾經百花齊放的中國啤酒市場,最終變得支離破碎。
那些被收購后的國產品牌,除了哈啤,無一例外都難逃被惡意替代、邊緣化的命運。為縮短生產周期,他們在原料中加入玉米淀粉和大米,甚至直接加入酒精、酒花浸膏進行勾兌。二氧化碳和利尿劑的添加,也讓曾經精心釀造的酒液,徹底變成工業產物,最終淪為時代的棄兒。
在外資一輪又一輪的瘋狂沖擊后,中國近200個國產啤酒品牌全部落入百威英博手中,其中近一半剛被接手不久就宣告倒閉。
與此同時,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展開了激烈的保衛戰。2016年,百威英博企圖收購擁有華潤雪花49%股權的南非釀造,但這筆惡意并購案卡在了中國商務部的審批環節。商務部要求,百威英博成功收購南非釀造后,必須在24小時內剝離雪花股權。而剝離出來的這部分股權,最后又被華潤雪花自己買下。簡單來說,華潤雪花借助外資壯大自己,最后又讓股權完璧歸趙。這一來一回,華潤雪花反而大賺200億。
青島啤酒的保衛戰與華潤雪花類似。它先是憑借自身市場優勢,與美國AB公司簽署一份不平等條約,不僅解決資金問題,還獲得精良釀酒技術與全球最先進的管理技術。最終,這部分股權也回到中方手中。
一番激烈廝殺后,中國啤酒市場形成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嘉士伯五足鼎立的局面。
事實上,國產啤酒與外資的斗爭從未停止。如今,百威在中國高端啤酒市場占有率高達46%,堪稱絕對王者。而國內啤酒巨頭大多還在低價市場掙扎,以華潤和青島為首的國產高端啤酒反擊戰已悄然打響。這一次,我們能否扳回一城,讓更多人喝上中國人自己的啤酒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