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官方決定讓股民先富起來,等股民有錢之后,再配合降息降稅,讓股民趕緊貸款買車買房。這樣一來,錢會隨著消費盤活各個產業,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在銀行業空賺的資金也跟著釋放出去。這是08年次貸危機之后,英國政府想出來的救市之策。
由于美國房產金融泡沫破裂,導致歐美國家金融行業岌岌可危,而當時的英國則是歐洲首當其沖的“冤大頭”。匯豐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分別被330億和150億美元的爆虧弄得搖搖欲墜。
還有4家銀行巨頭因為無力承擔虧損而被英國政府國有化,英國花費了近5000億英鎊,才勉強扶金融業大廈之將傾。
雖然各大銀行靠輸血避免了破產,但是由于經濟陷入大蕭條,導致市場上資金流動性停滯,銀行業被救活了,但沒完全醒過來。此時急需一副強心劑灌入市場,讓錢流動起來。于是,英國皇室和議會在一個月內光速通過了一項銀行業法案,此舉大幅放開了央行英格蘭銀行的權力。
很明顯,這次救市計劃中的主角是央行,而不是財政部。當時消費金融市場很不樂觀,銀行不敢放貸,而民眾也不想貸款。時任英格蘭銀行行長莫文金大手一揮,決定啟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從2009年3月開始,央行開閘放水,定向灌溉金融市場,通過購買中長期國債、商業票據和優質公司債券的形式,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向金融市場注入了3750億英鎊的資金,而商業銀行則不斷降息,以迎接這波即將到來的“破天富貴”。
央行更是樂觀地預計,這些資金將撬動兩倍的杠桿流入實體市場。在媒體和官方的推波助瀾之下,英國經濟即將觸底反彈,撥云見日,一片大好的瘋狂景象。
英國的股市富時100指數在09年3月到10年4月暴漲77%,股民們日進斗金,彈冠相慶,而股東們腰纏萬貫,欣喜若狂。據統計,英國股市中有5%的股民掌握了40%的股票,而這5%的股民在這次暴漲中平均盈利達到了15萬英鎊。要知道09年,英國人均年收入僅為28138英鎊,這批股民一次性賺了這么多錢,那一高興不得去報復性消費嗎?
接下來,現實也確如大家所料,賺了錢的股民開始了報復性消費,只不過消費的去向并不是樓市、車市和服裝、餐飲市場,而是股民們紛紛化身成了金融消費者。他們賣房賣車、貸款加杠桿,把錢又繼續投回了股市。這些錢沒有流向實體消費市場,而是又流回了金融市場,進一步壯大了金融泡沫。
原本央行預計1塊錢會撬動2塊錢的流動,結果事后統計,這次政策放水的每1塊錢只產生了0.8元錢的效果。計劃中提振消費和降失業率的目的都沒有達成。而且由于08年次貸危機后,全球各國都在有目的和計劃性地大放水,導致原油和金屬等資源價格暴漲。
英國作為能源進口大國,產生了被動輸入性通脹,經濟不行了,物價還越來越貴,讓英國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由于所有的資金和政策都壓在了這次量化寬松上,這也直接導致2010年英國財政預算嚴重不足。原本打算重建715所學校和上千個市政工程的計劃都一并取消。
而這部分計劃的財政預算,連量化寬松放水資金的零頭都不用。但是財政空虛的英國只能干看著天量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而毫無辦法。最終,英國央行印出來的4000億英鎊對實體經濟的幫助微乎其微。而股市在經歷了一波政策性拔高后開始回落,股民們的錢又再次陷入股價的波動中無形。
英國用行動證明了讓股民先富起來,帶動消費是不可能的。畢竟賭桌上只有虧破產的,哪有贏夠了的。
而英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并不能說是失敗的。如果英國沒有不惜一切代價穩住自家金融根基的話,那英鎊的地位會被歐元進一步打壓,那后來英國脫歐之路只會更加痛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