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買銀行股=買股息”投資邏輯的剖析
“銀行永遠漲”,大家信嗎?反正最近不管是賣方還是買方,各類機構都在鼓吹這個觀點,還提出“買股票,就是買股息”,并給它安了個名字叫“類固收的投資邏輯”。
乍一聽,這個邏輯似乎沒什么問題。當前的情況是,由于房價下跌,私人部門不愿加杠桿,導致整體總量上的需求很難提升。在這種形勢下,指望出現指數級的大牛市不太現實,這與過往的投資邏輯截然不同。過去,企業會把賺到的錢用于購置廠房、設備等。但未來,若企業不再進行資本開支,即不買廠房、不買設備,那這些錢該怎么處理呢?答案就是分紅。
然而,分紅的前提并非當前股息率有多高,而是企業自由現金流有多少。這個邏輯聽起來挺有道理,卻也有些繞,總結下來就是倡導買銀行股,因為銀行符合上述所有邏輯。
但這個邏輯存在一個極其致命的硬傷。它本質上是一種“分蛋糕”的邏輯,基于所有企業都不再投資、不形成資本開支的假設。可要是所有企業都“躺平”,經濟活力就會下降,進而導致整體社會總需求收縮。
一旦社會總需求減少,企業的總盈利也會隨之降低。那么未來必然會出現一個問題,即自由現金流逐漸減少。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部分人靠紅利收益或許沒問題,但要是所有人都想長期依靠紅利獲利,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