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作者丨張汝倫
根據(jù)叔本華的理論,各個等級的理型是相互依賴的,較高等級的表現(xiàn)以較低等級的表現(xiàn)為前提。例如,人依賴動物;動物又依賴其他動物和植物;植物需要土壤、水、太陽等等。
盡管如此,不同理型的現(xiàn)象本質(zhì)上處于彼此戰(zhàn)爭狀態(tài)。例如,我們?nèi)藶榱司S持自己的生命要殺戮動物,消耗各種植物;動物也是如此;植物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也要消耗大自然的許多東西。有機體之間的這種斗爭其實是內(nèi)在于意志本性的一種更基本的斗爭的表現(xiàn)。意志和諧的一面,表現(xiàn)為自然現(xiàn)象相互適應,但它也有自我不和的一面。
意志從根本上講是盲目的,是沒有理由與根據(jù)的,理由與根據(jù)之適用于現(xiàn)象,不適用于意志。意志是一種盲目的沖動,一種無窮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它實際上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力,意志實際上是生命意志。它表現(xiàn)為動物的自我保存和繁殖后代的本能,也表現(xiàn)為人滿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種種活動。然而,意志既然是一個無窮的追求,那么它永遠也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叔本華又把意志稱為“饑餓意志”。
作為意志的外在表現(xiàn)的大自然,它的內(nèi)在本質(zhì)就是不斷的追求和掙扎。“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zhì)”。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追求幸福和滿足,但卻得不到。所謂的幸福與享受只是欲望的暫時停止,欲望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形式一,人從來就是痛苦的。幸福是愿望得到了滿足,但愿望一旦得到了滿足,就不再是愿望,就產(chǎn)生了可怕的空虛和無聊,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會成為他不可忍受的重負?!八匀松峭纯嗪蜔o聊之間像鐘擺一樣的來回擺動著;事實上痛苦和無聊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后成分”。
雖然人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空虛和無聊消除痛苦,但卻無法成功,因為痛苦和空虛無聊不是人生偶爾的現(xiàn)象,而是人生的本質(zhì)。
當他將欲望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時候,他不僅僅顛覆了幾千年來西方主流傳統(tǒng)對人的理解,更揭示了一個現(xiàn)代的基本事實:在早期社會里,欲望過于狹隘和特殊,過于緊密地與局部的傳統(tǒng)和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
以至于無法以此方式被具體化。而在新的社會制度中,欲望與普遍的占有性的個人主義形式出現(xiàn),它是公開的秩序,是統(tǒng)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和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實踐。更是因為欲望在社會制度中為人們所意識到的無限性,在此社會中積累的唯一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新的積累。
由于目的論的創(chuàng)傷性瓦解,欲望開始獨立于特殊的目的,或者至少與之不相稱;一旦欲望…不再有目的,欲望變會可怕地開始強迫自己成為物自體,成為毫無目的的或理性的,模糊的,不可測度的,自我推進的力量。
正因為如此,叔本華認為,幸福都只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幸福無非是從痛苦或缺陷中獲得解放,但解放以后又必然生出新的痛苦。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就這樣被痛苦和空虛包圍。叔本華這樣來描述人們的生活:
任何個別人的生活,如果是整個的一般的看去,并且只注重一些最重要的輪廓,那當然是一個悲??;但是細察個別情況則又有喜劇的性質(zhì)。這是因為一日之間不停的別扭鬧氣,一周之間的愿望和憂懼,每一小時的岔子,借助于經(jīng)常準備著戲弄人大偶然巧合,就都是一些喜劇鏡頭。可是那些從未實現(xiàn)的愿望,虛擲了的掙扎,為命運毫不容情地踐踏了的希望,整個一輩子那些倒霉的錯誤,加上愈益增高的痛苦和最后死亡,就經(jīng)常演出了悲劇。這樣,命運好像是在我們一生的痛苦之上好要加以嘲笑似的;我們的生命已必然含有悲劇的一切創(chuàng)痛,可是我們同時還不能以悲劇人物的尊嚴自許,而不得不在生活的廣泛細節(jié)不可避免地成為一些委瑣的喜劇角色。
既然如此,“人生在整個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形態(tài)繁多的痛苦,是一個一貫不幸的狀態(tài);……樂觀主義是沒腦子,沒思想的人才會說的空話;”要不就是對人類無名痛苦的惡毒諷刺。
這樣徹底的、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為近代以來西方哲學家中所僅見。人們往往把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歸結(jié)為印度哲學,尤其是佛教哲學的影響。這當然不錯。但不僅僅如此。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時代內(nèi)容。當叔本華將欲望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時候,他不僅是顛覆了幾千年來西方主流傳統(tǒng)對人的理解,更是揭示了一個現(xiàn)代的基本事實:“欲望成了物自體、瞬間的抽象事件、反對早先的社會制度的工具。在早期社會里,欲望過于狹隘和特殊,過于緊密地與局部的或傳統(tǒng)的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致無法以此方式被具體化。……在新的社會制度里,欲望以普遍的占有性和個人主義形式出現(xiàn),它是公開的秩序,是統(tǒng)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和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實踐;這更是因為欲望在社會制度中為人們所意識到的無限性,在此社會制度中,積累的惟一目的是為了進行新的積累。由于目的論的創(chuàng)傷性瓦解,欲望開始獨立于特殊的目的,或至少與之不相稱;一旦欲望……不再是有目的的,欲望便會使可怕地開始強迫自己成為物自體,成為毫無目的或理性的、模糊的、不可測度的、自我推進的力量,……?!笔灞救A的悲觀主義,無疑也是建立在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生活本質(zhì)的悲劇性的洞察基礎上的。
既然痛苦是由生命意志所產(chǎn)生的,那么根絕痛苦的辦法似乎也只有棄絕生命意志一途。講到棄絕生命意志,人們首先會想到自殺。但叔本華認為自殺是對意志的屈服,而不是否定意志。自殺者妄圖以一次意志活動來消滅自己的身體,以為這樣就是消滅了意志,殊不知身體只是意志的表象,意志在這里正是以取消自己的現(xiàn)象來肯定自己。所以自殺不能取消意志?!暗镁鹊奈┮煌緩骄褪且庵緹o阻礙地顯現(xiàn)出來,以便它在這顯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中能夠認識它自己的本質(zhì)。惟有借助于這認識,意志才能取消它自己;同時也能隨之而結(jié)束和它的現(xiàn)象不可分的痛苦”。
這就要求人們認清物自體的本質(zhì),認識到利己主義和自我要求都是意志的表現(xiàn),通過禁欲主義和苦行來取消利己主義和自我要求,也就是取消意志。具體的做法則與一些苦行主義宗教要求信徒的并無二致:強制自己不去做自己很想做的事,反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反對別人對他做不義的事,欣然接受任何損失,任何羞辱,任何辱謾,把這些當作考驗自己不再肯定意志的機會。以苦行來降服和滅絕意志。欣然接受死亡。
叔本華和歷史那些禁欲主義宗教家一樣,相信這可以克服生命意志,最終消除痛苦。然而,如果生命意志不僅僅是人的意志,更是宇宙本質(zhì)的話,那么任何個人對它的克服都只有個體的意義,而沒有全體的意義。從整體上說,生命的痛苦絲毫也沒有消除,生命的意志絲毫也沒有被取消。但叔本華認為,只要我們達到了物我兩忘,四大皆空的境界,就算意志否定了自己。
張汝倫|著,文章選自《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文章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業(yè)用途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后臺刪除
“叔本華五書”
↓點擊訂購↓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優(yōu)質(zhì)心理測試
榮格12種人格原型
創(chuàng)造者|探索者|魔法師|智者|叛逆者|情種|小丑|英雄|天真者
測一測
性愛原型測試
了解自己,了解TA
圖片掃碼· 測一測
聽哲學獨家哲學課
哲學100問
從古希臘到后現(xiàn)代:0基礎首選
300期課程丨250張邏輯圖丨2500年哲學史
掃碼訂購 - 永久收聽(附文稿)
收聽方式
① 掃碼收聽
② 下載“小鵝通”APP(可下載音頻)
購課后領取邏輯圖
加助手微信號:zhexue100zhushou
閱讀全文訂購《哲學100問》(完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