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的文化地標建筑、深圳圖書館北館的智能立體書庫,是國內首創的超深埋藏式立體書庫,21.55米的超高書墻擁有400余萬冊藏書。
人民視覺
電影《流浪地球》中令人驚嘆的地下城場景,正在廣東省深圳市加速變為現實。
日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深圳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2025—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打造充滿活力的立體城市全球典范,并在全市劃定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區域。
受訪專家認為,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其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方面的探索實踐,將為其他城市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經驗。
專家也提醒,其他城市在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與城市發展階段、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相適應,合理確定開發利用時序,推動城市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
持續“向下”探索
存書量超過400萬冊、縱跨地面一層至地下三層、占地面積相當于7個標準籃球場……在位于深圳市龍華區的深圳圖書館北館,這座深藏于地下18米處的書庫可實現全自動圖書分揀和垂直調閱,是國內首創的超深埋藏式立體書庫,被人們稱為“魔法藏書閣”。
以上是深圳市“向下”生長的生動縮影。伴隨著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深圳市地下空間的規劃與開發利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借鑒到引領的探索過程,在綜合交通樞紐、站城一體化開發、地下空間規劃和政策引導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從經營性地下空間車公廟豐盛町商業街掛牌出讓,到超大型地下火車站福田高鐵站,再到體量居全球前列、開發縱深30米、規模約660萬平方米的前海合作區地下新城……近年來,深圳市持續“向下”探索,創造出一個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經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模上,深圳同樣位居全國城市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地下空間總建筑面積約1.04億平方米,人均地下空間建筑面積約5.9平方米。
未來,深圳市將解鎖更多城市地下新空間。《規劃》提出,到2035年,地下空間利用水平成為全球標桿,形成以重點區域網絡化、復合化利用為核心的地下空間利用格局,建成綠色、 高效、安全、智能的地下空間綜合管理體系。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深圳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將以更豐富的空間使用功能、更高效的站城一體模式、更完善的法規保障體系、更可靠的風險防范機制、更前沿的地下空間科研探索,邁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新階段。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中心主任彭堅表示,隨著經濟技術條件的逐步完善和需求增長,向地下空間拓展的必要性日益凸顯。深圳作為超大城市,其未來地下空間發展的規模、體量及整體開發能力在全球罕見。深圳市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對其他城市而言具有顯著示范意義。
重點開發48個片區
對于深圳地下空間開發布局,《規劃》作出指引:將構建“一網、四片、多點”的總體結構,形成與城市中心體系相協調、以軌道交通網絡為骨架、以城市功能中心和軌道交通樞紐為核心的深圳地下空間利用格局。
其中,“一網”是指軌道交通網絡,“四片”是指四個集中成片的地下空間發展片區,“多點”是指與城市功能中心、功能節點和軌道交通樞紐對應的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區域。
在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區域劃定方面,《規劃》依據深圳市“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中心體系、軌道交通樞紐分級、建設用地開發潛力和功能布局,圍繞都市核心區、城市功能中心、城市功能節點和軌道交通樞紐周邊區域,在全市規劃確定了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區域。
從區域分布看,南山區涉及片區最多,包括后海中心區片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片區、西麗中心—留仙洞片區等10個片區。
“當前,地下空間開發正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分析,一方面地鐵建設有力帶動了地下空間開發;另一方面,盾構機等關鍵技術的國產化也為其提供了有力支撐。更重要的是,合理開發地下空間能有效緩解城市土地資源緊缺、改善交通擁堵狀況、優化城市環境。
根據城市地下空間豎向布局劃分,目前大多數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仍是以0米—30米為主。《規劃》涉及的豎向深度,分為地表下0米—15米淺層地下空間、地表下15米—40米(含40米)中層地下空間、地表下40米—100米(含100米)深層地下空間,以及地表下100米以下的大深度地下空間。
彭堅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地下空間開發應科學把握節奏,避免盲目擴張導致資源錯配和系統性風險。他舉例,若城市地上功能設施已出現飽和或閑置,則不宜貿然大規模開發地下空間,否則將加劇供給過剩風險,沖擊現有城市空間體系正常運轉。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逆性,且面臨比地上空間更復雜的地質條件,對開發利用的要求更高。因此,必須穩步推進,提前做好統籌規劃。”彭堅提醒說。
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
《規劃》鼓勵在地下空間適當布局與片區發展定位協調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形成地上地下空間功能的協調互補。鼓勵獨立占地的敏感性市政廠站(變電站、水質凈化廠、垃圾轉運站等)因地制宜采用地下建設模式,地面宜布局綠地、廣場和公共空間。
地上地下協同方面,深圳市已有探索。深圳荷水文化科普基地創新性地采用“上園下廠”的垂直分層設計理念,將3.24公頃的場地空間科學劃分為地上公園與地下廠區兩大部分,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復合利用。
項目設計方、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師鄒洪濤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項目整體呈現“一廠一園一館一廊”的格局,即5G全地下智慧水質凈化廠、地面荷主題生態公園“芙蓉園”、地下科普展廳“水荷館”和地下科普展廊“清蓮廊”,形成了功能互補、有機統一的綜合體。
其中,項目地下二層為污水處理核心生產區,布置有污水處理構筑物,所有工藝設備均在此層高效運行;地下一層為輔助功能區,設有設備檢修車間、辦公用房、配電間等配套設施,同時設計了長180米的“清蓮廊”科普展廊和面積800平方米的“水荷館”科普展廳,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水文化教育體驗。地面層則完全恢復為荷主題生態公園“芙蓉園”,與洪湖公園原有景觀融為一體。
“深圳作為高度城市化的超大城市,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多重功能疊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項目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 鄒洪濤介紹,洪湖公園西北角地塊面積僅3.24公頃,若按傳統方式建設地面式污水處理廠,將占用大量寶貴的公園綠地。而采用全地下式設計,將生產設施置于地下,地面恢復為公園綠地,不僅能解決污水處理需求,還能保持甚至提升公園的生態和休閑功能,實現土地的復合利用和集約開發。
彭堅提醒,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對規劃理念、方法乃至評審決策機制均提出了新要求,是重大的技術難點,亟需建立相應的城市規劃新標準來引領發展。因此,應系統總結深圳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經驗,將其提煉上升為標準規范,用以指導新的地下空間建設,而不能僅停留在開發性規劃層面。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 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