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9日夜,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悄然北進。在紅軍前敵指揮部,徐向前默默躺在床上,心如刀絞。前敵指揮部“開了鍋,人來人往,亂哄哄的”。這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那兩天我想來想去,徹夜難眠,忍不住偷偷哭了一場。”
數小時前,毛澤東曾來到徐向前的住處,在院中直接問道:“向前同志,你的意見怎么樣?”徐向前直言相告:“兩軍既然已經會合,就不宜再分開,四方面軍如果分成兩半,恐怕不好指揮。”毛澤東聽后默默點頭,未再言語。
當陳昌浩電話詢問是否派兵攔截時,徐向前一句斬釘截鐵的回應,改變了歷史走向:“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表面歡慶的會師宴下,潛藏著深刻危機。中央紅軍歷經湘江血戰僅余2萬疲憊之師,而張國燾麾下的紅四方面軍卻兵強馬壯,擁兵8萬之眾。
兩河口會議上,張國燾舉手同意中央北上方針,但回到駐地后立即變卦。7月中旬,他在紅四方面軍軍以上干部會議上公然宣稱:“要用槍桿子審查中央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
當毛澤東第一次握住徐向前的手,稱贊他是“紅四方面軍發展壯大的最大功臣”時,徐向前卻向中央吐露心聲——渴望離開四方面軍到中央工作。這一請求被周恩來婉拒,理由是“紅四方面軍離不開徐向前”。
歷史在這一刻埋下伏筆。徐向前作為軍事總指揮,被置于張國燾與中央之間的夾縫中,他的每一個抉擇都將牽動整個紅軍的命運。
1935年8月底,右路軍付出巨大代價穿越茫茫草地,抵達班佑地區。擺在紅軍面前的最后一道關卡,是國民黨軍駐守的包座要塞。徐向前主動請纓:“三軍團尚未跟上來,一軍團又相當疲憊,攻打包座的任務應由四方面軍承擔。”
包座之戰慘烈異常。年僅24歲的紅十師師長王友鈞率突擊隊夜襲敵營,不幸壯烈犧牲。這位徐向前、許世友的愛將,曾在川陜根據地反六路圍攻中創下奇襲敵團的戰績。戰士們含淚沖鋒,終于撕開了北上的通道。
包座大捷后,徐向前翹首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他三番五次致電張國燾,卻只收到各種借口:“上游水漲無法渡河”、“糧食短缺”、“無向導”...
而真實情況是,左路軍控制的阿壩地區糧草充足,紅四方面軍的造船隊完全能解決渡河問題。張國燾按兵不動的背后,是分裂野心的顯露。
9月8日,張國燾來電強硬命令右路軍南下。徐向前與陳昌浩聯名回電:“我們意以不分散主力為原則,左路速來北進為上策?!钡珡垏鵂c的回電徹底攤牌:“右路即準備南下,立即設法解決南下的具體問題”。
歷史在午夜時分迎來決定性瞬間。葉劍英截獲了張國燾發給陳昌浩的密電,其中赫然寫著:“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毛澤東看到電報后神色凝重,立即決定連夜北上。
臨行前夜,毛澤東親至徐向前住處試探其態度。徐向前內心極度矛盾——他完全擁護中央北上方針,但又不忍紅四方面軍分裂。
當9月10日清晨徐向前得知中央已秘密北上時,前敵指揮部亂作一團。陳昌浩激動之下說出難聽的話,而徐向前則“躺在床上說不出話來”。此時電話響起,陳昌浩急切詢問:“中央紅軍走了,還對我們警戒,打不打?”
徐向前一句雷霆之吼,避免了紅軍自相殘殺的悲?。骸疤煜履挠屑t軍打紅軍的道理!叫他們聽指揮,無論如何不能打!”
面對中央北上的事實,徐向前為何最終選擇留下?這成為歷史學家長期爭論的焦點。
- 指揮權困境:作為軍事主官,徐向前清醒認識到:“陳昌浩的威望不低于我,他能說會寫,打仗勇敢,又是政治委員。我一個人是帶不動隊伍的,最多只能悄悄帶走幾個人。”在張國燾、陳昌浩都反對的情況下,他無力獨自扭轉局面。
- 部隊分裂危機:右路軍中的紅四方面軍部隊若單獨北上,意味著紅四方面軍將被一分為二。徐向前痛心表示:“四方面軍如果分成兩半,恐怕不好指揮。”這種分裂對這支勁旅將是毀滅性打擊。
- 中央的深層考量:有歷史學者認為,毛澤東可能根本無意讓徐向前隨行北上。徐向前留在紅四方面軍中,能夠牽制張國燾的野心,保護這支革命力量不被徹底帶向歧途。
徐向前晚年坦言:“心軟也許是我的一大缺點吧!”這種對部隊的深厚情感,最終壓倒了對北上路線的堅持。
南下之路成為紅四方面軍的噩夢。8萬大軍二過草地,非戰斗減員劇增。當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中央”時,徐向前保持了沉默。但南下行軍在川西南遭遇重創,兵力銳減至4萬。
1935年9月中旬的岷州會議上,張國燾仍欲西進青海。徐向前一句“鄂豫皖出來的同志不想再折騰了”,成為關鍵轉折點。1936年6月,張國燾被迫取消“第二中央”,7月率部北上。
當徐向前歷經西路軍慘敗、化裝行乞數月抵達延安時,毛澤東的寬慰令人動容:“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了雞何愁沒有蛋啊?”這番話語,既是對徐向前個人的信任,也是對紅四方面軍將士的承諾。
在評價徐向前時,毛澤東曾多次對中央領導人說:“徐向前是一個厚道人,是一個好人?!边@簡單評價,揭示了徐帥在歷史關頭的選擇本質。
徐向前的“厚道”體現在他拒絕紅軍相殘的底線堅守上。當陳昌浩詢問是否動武時,他的斷然否決保護了中央安全北進。這種厚道,也表現在他對紅四方面軍將士的深厚感情上,不忍部隊分裂的赤子之心。
更深層看,徐向前的選擇展現了黨性與人性的復雜交織。他始終心系黨中央,卻又無法割舍一手帶大的部隊;他明知北上正確,卻不得不隨軍南下;他在張國燾分裂時保持沉默,但關鍵時刻促成四方面軍回歸。
1955年授銜時,徐向前能位列元帥,不僅因他曾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更因他在至暗時刻的底線堅守——保護了黨的團結,避免了紅軍內戰的災難。
卓木碉會議上,張國燾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時,徐向前一言不發。但在南下紅軍遭遇重創,兵力從8萬銳減至4萬之際,他在岷州會議上那句“鄂豫皖出來的同志不想再折騰了”,成為紅四方面軍北歸的轉折點。
當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陜北,徐向前見到毛澤東的那一刻,兩人雙手緊握,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歷史證明了北上的正確,也銘記了一個厚道人在草地分兵夜的眼淚與堅守:在革命最危急的關頭,他以一句“紅軍不打紅軍”的底線,守護了黨和軍隊的統一血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