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華麗的精彩特效,沒有什么炫彩的視覺盛宴,有的只是那一抹淡淡的平凡與真情,揉碎在鏡頭一步步的記錄中:用溫情勾勒出生活的真實寫照,用離別串聯起現實中的社會百態。沒有什么高談闊論的雞湯,也沒有什么爹味兒式的說教,更沒有什么刻意的矯揉擺拍,能看到的是十年磨一日的鏡頭細節,是直擊靈魂的真相,是交織在矛盾中的刻印在心中的夢想與青春。
風起之前,放聲歌唱,風落之后,漫天飄舞的蒲公英是伙伴們無法停留的愛意,卻也是一份自由,一份堅韌。導演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平凡甚至平庸的故事,沒有反轉與逆襲,沒有美化和虛構。破碎的童年、不諳世事的天真、未經社會化規訓的無知,是對千千萬萬農村兒童的真實寫照,這些孩子就像蒲公英——隨風飄揚,或可揚帆遠航,但更多的只求找到一方小小土壤,落地發芽生長……
《風起前的蒲公英》公映于2025年6月25日,這部紀錄電影由清影工作室耗時六年完成,核心成員梁君健領銜執導,唐韜、劉張鉑瀧聯合導演。2個小時成片由800多個小時的素材剪制而成。這部電影拍攝于蒲公英中學,它是北京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經政府批準的、專門為農民工子女創辦的的公益性中學。本部紀錄電影敘事的焦點落在了張展豪、權煜飛、王路遙,馮小云四位主人公的個體故事之中,但事實上熒幕呈現的不僅是他們的身影,更是無數孩子的縮影,無數社會規則的映像。
懂事的張展豪,調皮的權煜飛,害羞的王路遙,追夢的馮小云及以四位主人公為代表的合唱團其他的“蒲公英”們,盡管他們分屬的年級不同,加入合唱團的時間有所差異,但都對音樂充滿熱愛。他們團結,可愛,天真,可命運使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相聚卻又注定要分離,電影里有太多太多的離愁訴不盡,摘不清。哭聲笑聲,哭臉笑臉,他們過早的承受了離別之苦,放棄之痛,規則之愁,但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或許可以破例,但不是他們。溫水煮了將軍夢,現實壓垮少年肩。吃了離別的痛仍舊要吃生活的苦,這就是那些蒲公英們。沒有粉飾的影片展示出生活的真相,照出了社會的百態面貌,或許這部電影沒有“教育”的傾向,但能讓每一個觀看影片的人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意義。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激蕩出蒲公英們不服輸的花火。太多的看見是離別,但應當看清的是熒幕上懸崖孤柳,沙漠繁花般的堅韌不拔。是啊,四位主人公陸續的離開了合唱團:年紀最長的張展豪迫于升學的壓力最先離開;從混聲到女聲合唱團的改組迫使權煜飛不得不離開;由于父母強烈的反對,王路遙最終也離開了,太多的蒲公英飛走了,然而留在熒幕的純真和“驚喜”仿佛一張寫真永遠地保留下來,給那些處于失意彷徨的人兒一點慰藉。我們應當明白離別是一種常態,如何面對離別是一種心態。因為生活就是如此,溫室里的花朵生不出抵御風雨的根葉,也養不出應對苦難的從容。
看,有太多的美好需要挽留,需要被珍重,就像世界上本來沒有后悔藥,只是同一件事面臨第二次抉擇時能夠規避第一次犯下的錯誤,讓花兒不再枯萎,讓樹兒不再腐爛,花成花,樹成樹。萬物自有其生長定律,何必定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正如小主人公權煜飛所言:“每個人都是一個好苗子,有的載在了黑土地里,有的載在了紅土地里,有的載在了沙漠里”,另一個小伙伴脫口而出:“最苦的就是在沙漠里!不過,如果他是個仙人掌,就可以活得很好。”是啊,總是抱有一絲樂觀不是對命運的妥協而是一個小孩的天真,音樂的世界里,這群注定四處飛舞的蒲公英們書寫了他們的堅韌。
在影院,我窺見了——金句頻出的單車上的“顯眼包”,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調皮機敏,聰明率真,強烈好奇心,他總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從觀察到“第二輪豆漿最甜”到共享單車探索北京城,權煜飛是年少天真和超乎年齡氣度的結合體。即便面對合唱團重組的離別,他也以笨拙卻真摯的方式表達不舍,那份純真與堅韌,讓人動容。合唱團重組后,權煜飛偷偷溜到教室旁聽女聲合唱,那份不舍與期待,通過他時而扒拉窗戶、時而閉眼如癡如醉的神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終,他在黑板上簽下自己的“草書大名”,以音樂家的姿態向最愛的音樂告別。我窺見了——作為合唱團中的天賦少女馮小云,她以清澈的嗓音和堅韌的性格在鏡頭中脫穎而出,她的音樂夢想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卻在中央音樂學院面試中因觸碰鋼琴而獲得一欄“D”評價。可面對失敗,她依然保持歌唱,那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展現了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他們的淚滴,他們的汗水,他們的歌聲,他們的笑聲見證了蒲公英的率真。
整個電影沒有想象中的逆襲,只是用鏡頭寫盡了社會的殘酷,寫清了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強烈的對比反差令人潸然淚下,直擊人們內心的最柔軟處,原來印象中繁榮的北京城仍舊留下了底層人民的無奈與艱辛。留守兒童、城鄉差距,階級固化,素質教育和作為孩子的率性而為,是規則扭曲了現實還是現實創造了規則?影片并沒有深入的探討這些問題,只是緩緩的記錄,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
孩子們在中網比賽開幕式上的獻唱經歷,是影片中極具諷刺意味的一幕,他們用心練習,卻因現場老師的質疑而被迫對嘴型,唱著《北京歡迎你》卻未被真正歡迎——這一細節,不僅揭示了外來務工子女在城市中的邊緣地位,也反映了現實與夢想的巨大落差;在合唱團改組中,袁老師給不了權煜飛再一次加入合唱隊的破例;在這個世界,有些機會,普通人無從獲得,又談何試錯?世界是怎樣的?世界是這樣的,電影給出了答案: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而有的人究其一生卻到不了羅馬。觀眾在影片宣傳的抖音號下留言道:“這世界本就沒有完全的公平,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顆好種子,所不同的是有很多種子種在沙漠里了,在沙漠里的種子只能盡其全力,逆境而生,努力長成仙人掌吧。”
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風起前的蒲公英》這部電影成分很高,你能學到什么?或許學不到什么才是最大的收獲。電影里沒有宮崎駿式的夢幻童話,有的只是直擊心靈的北漂兒童成長紀實。全片以細膩如筆的白描手法,緩緩勾勒出北漂家庭在繁華都市中的生存畫卷,以及孩子們成長路上那道道不易跨越的溝壑。孩子們清澈如水的眼眸,與周遭粗糙現實的碰撞,激蕩出直擊心靈的力量。
學院給不了馮小云再一次的機會,我們也給不了孩子更多東西,這部影片放映在畢業季,是一次“我們”給的機會。事實上一味的屈服于規則之下的生態,培育不出孩子對生活真正的好奇和熱愛,被規則馴化的人也品不到生活真正的酸甜苦辣,模式化的規則下,對錯都被定義,那么對錯真的是對錯嗎?我們可能是孩子,或者我們有孩子,電影里的蒲公英已經長大了,我們給不了他們更多的支持包容和試錯的機會,但還有千千萬萬的蒲公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給,給自己,給孩子,那一份童真,那一份熱愛,那一份追求夢想的執著!我們能給的有很多,這部影片展示的現實是我們“給”的開始。
一部電影,一念花開。風起之前,放聲歌唱。來吧!
(作者:山西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2級新聞學2班 孫繼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