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貓王的直播間和賬號無緣無故受到了大量的水軍攻擊和謾罵,深深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和傷害。”
最近一段時間,貓王音響創始人曾德鈞可謂疲憊不堪。
在卷入與小米公司的網絡輿論風暴之后,這位69歲的創業者見識到了,一家科技公司的粉絲竟然可以如此“狂熱”。
面對鏡頭,他只能無奈認慫:“我作為一個小人物,惹了一家惹不起的公司。”
1.“智能音箱”風波
事件始于6月23日的一段視頻,曾德鈞回憶2013年帶著智能音箱項目尋求雷軍旗下順為資本投資時的場景。
他描述雷軍當面否定:“智能音箱有什么用?別浪費時間!”隨后直接離場,連招呼都沒打。
曾德鈞不僅詳述了與雷軍會面的細節,更直言雷軍“私下缺乏尊重,和公眾形象反差極大”。
這番言論瞬間引爆輿論。支持者贊揚他敢于挑戰巨頭,質疑者則指其借勢營銷。
面對洶涌輿情,曾德鈞次日迅速發布“澄清”視頻,語氣明顯軟化:“我對小米、對雷軍個人沒有什么意見。”他肯定小米是“優秀企業”,同時抱怨輿論“被帶偏了”,呼吁不要斷章取義。
然后沒過多久,這段試圖滅火的視頻就被刪除。
矛盾的進一步升級出現在6月27日,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發布了一份基于檔案的聲明,直指曾德鈞所述與歷史記錄存在關鍵出入。
王化援引2013年10月底順為資本的工作郵件記錄,明確指出:當年討論的是曾德鈞的“AirSmart多房間WiFi音響系統”,而非所謂的“智能音箱”。
更關鍵的是,王化拋出一個行業史實:2013年全球尚未出現智能音箱品類,亞馬遜推出首款智能音箱Echo是在2014年11月,而中國市場的智能音箱產品則遲至2017年才由百度、阿里及小米相繼推出。
48小時后,曾德鈞發布最終回應,語氣已是全然的退卻:“我作為一個小人物,不該挑戰市場大鱷。”
2.“惹不起”的小米
曾德鈞的最終回應中,最令人不安的控訴直指網絡暴力:“貓王的直播間和賬號受到了大量水軍攻擊和謾罵,深深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傷害了我。”
他痛斥:“在業內好像不利于他們的東西,都會被水軍攻擊,我認為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氛圍是非常可惡的。”
這位年近古稀的創業者發出靈魂拷問:“憑什么你的資本越大,你的名聲越大,你就可以仗勢欺人?如果說一個公司靠著這樣的手段去一手遮天,那么中國的商業環境還有未來嗎?”
盡管曾德鈞未直接點名,但矛頭顯然指向小米體系。他描述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輿論狀況:資本成為話語權的放大器,任何挑戰者都可能被系統性的輿論機器碾碎。
在“最后一次回應”中,曾德鈞透露了相關細節,在發布“澄清”視頻前,已與小米方面有過溝通。
“對方聯系到我,說他們的高層很重視這件事情”,視頻內容甚至“發給了他們”并獲得認可。然而視頻發出后,等待他的卻是“大量的水軍攻擊與謾罵”。
表面和解,背后捅刀。在這樣一位老牌創業者感嘆“惹不起”時,背后實則映射出整個創業生態里日益傾斜的權力天平。
曾德鈞的遭遇并非孤例,就在同一時期,汽車圈上演了相似劇情。
東風日產高管黃照昆轉發小米YU7訂單數據時稱“3分鐘大定20萬臺意味著用戶要等一年以上”,更直言 “任何國家都沒有這種愚忠的品牌粉絲”。
言論一出,黃照昆立即遭遇網友和大V“圍攻”,被指“不尊重消費者”“貶低競品”。
強壓之下,他當天刪除微博道歉,稱“言論失當,未恪守職業嚴謹性”。
無論是曾德鈞還是黃照昆,兩起事件揭示了同一現象:在當下輿論場,觸碰小米可能招致海嘯般的反擊,無論來自狂熱粉絲還是有組織的行動。
3.品牌“飯圈化”
如今的品牌粉絲開始“像被上了結界”,界限分明地展開極限撕扯,而背后品牌飯圈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于小米而言,這種飯圈文化培育的土壤,正是雷軍精心打造的個人IP。
2024年數據顯示,雷軍全年抖音漲粉2500萬,位列榜單第3名,是其中唯一的企業家。他的微博粉絲達2681萬,抖音粉絲4571萬,影響力橫跨政商兩界。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曾在《參與感》一書中揭示了小米品牌營銷的方法論——“參與感三三法則”: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大戰略;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三大戰術。
雷軍IP的塑造,正是這一公式的完美實踐。
從“Are you OK”的自黑傳播,到將社交媒體評論區變成“許愿池”,再到直播智駕展示極客形象,他成功塑造了“反精英”的真誠草根人設。
這種深度綁定帶來巨大收益。
在雷軍IP加持下,小米SU7上市即成爆款,首年交付量超13.6萬輛。業界估算,雷軍一人每年可為小米節省營銷費用超10億元。
綁定越深,風險越高。小米的崛起本應是創新經濟的典范,但當其護城河從產品力擴展到輿論控制力時,一種新型風險開始累積。
潘九堂作為小米產業投資部合伙人,近期在微博上暗示:“今年汽車、家電很多友商在拆解研究小米,也有少數又在瘋狂的碰瓷,甚至水軍攻擊小米。”
這種“被迫害感”與飯圈文化中的“虐粉”邏輯驚人相似,外部攻擊越猛烈,內部凝聚力越強。
商業競爭演變為信仰之爭時,理性討論的空間便被擠壓殆盡。
4.警惕網絡暴力
無條件捍衛偶像,有組織反擊批評,制造網絡聲量碾壓異見者。
當一家科技企業的擁躉開始展現出類似娛樂圈“粉絲”的行為特征,我們不得不警惕:商業競爭是否正在滑向“飯圈化”深淵?
曾德鈞的遭遇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一位業內人士的批評言論,迅速演變為對其個人的全網圍剿。直播間被攻陷,個人形象被污名化,“曾德鈞已經不是那一個匠人如神的曾德鈞了,就是一個惡魔”。
這種非黑即白的敘事邏輯,正是飯圈文化的核心特征。
如果資本力量可以輕易動員輿論機器時,中小創業者的發聲空間何在?
曾德鈞那句沉痛的“資本一手遮天會破壞商業環境”,直指中國創新生態的脆弱性。
商業文明需要理性批評的空間,雷軍本人曾清醒地指出:“流量時代要謹言慎行,每句話都要準確。”
但同樣重要的是,健康的商業生態需要容錯空間與多元聲音,而非資本加持的“一言堂”。
如果所有批評者都可能被貼上“蹭熱度”、“為黑而黑”的標簽,如果每句異見都可能招致組織化的網絡暴力,那么中國商業社會的理性對話基礎將不復存在。
這一次,69歲的曾德鈞最終低頭認輸,說出“惹不起”三個字時,映射的不僅是小人物對大資本的無力感,更是整個商業社會被流量異化的悲劇。
今天的獵手,或許就是明天的獵物。飯圈化的鐵幕一旦落下,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