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我發布了《側觀第五屆騰訊Light創造營:為00后創業者的朝氣蓬勃鼓掌》一文,分享了在騰訊SSV和廈門大學舉辦的Light創造營活動上,讓我印象深刻的六個技術公益項目。
由于文章篇幅超綱(超過5000字),在發布時就忍痛刪除了其中的兩個項目。當時已經在朋友圈做了說明,不過在文章發布后,還是有讀者建議我再發一個附錄,把那兩個案例發布出來,“很多時候,歷史往往是由落榜生創造的。”
現在,我們就把第五個和第六個項目分享出來,并且附帶我的點評。
項目五:【現代農業智能監測系統】
傳統農業常被調侃靠天吃飯,澆多少水憑經驗、防蟲災看運氣、災前預警靠“老把式”。信息滯后、資源浪費、決策靠猜,成了農業升級的“卡脖子”問題。
“不low的群”團隊,開發了這套現代農業智能監測系統,正是為破解這些痛點而生。
它的聰明,首先體現在全能感知,無人機搭載的各類傳感器(多光譜、高光譜、激光雷達、熱紅外),能像“農業CT”一樣,把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病蟲害隱患“看”得明明白白。數據通過5G實時傳回云端,經騰訊大模型AI分析后,不僅能精準預警災害(2024年成都冰雹預警,5小時內就完成響應),還能生成定制方案,比如建議某塊地少澆20%的水、某片田增施5公斤鉀肥。
更關鍵的是好用。很多人覺得高科技離農民很遠,但團隊特意開發了小程序。農民打開手機,就能看到自家田塊的實時數據,按提示操作即可。在四川試點中,這套系統讓農藥用量減少30%、節水25%,災害響應速度提升50%,每畝地還能多賺200-300元。
技術背后是黃金組合,依托川內高校的無人機遙感、農業污染等領域的專家團隊,以及騰訊云的數據庫和AI能力,系統攻克了數據噪聲大、地形適配難等難題。目前,團隊已在四川兩地試點。為了讓更多農民用得起,項目設計了“政企戶聯動”模式,政府補貼降低50%成本,數據租賃形成長效收益,單臺無人機每天能管500畝地(效率是人工15倍)。
未來,我們可以暢想,在四川崇州的稻田邊,一架無人機掠過稻浪——它不是在拍風景,而是在“掃描”農田:熱紅外鏡頭捕捉葉片溫度異常,多光譜相機分析作物營養,激光雷達測量株高等等。這些數據實時傳回后臺,很快生成一份農田健康報告:哪里該澆水、哪塊地可能有蟲災、未來一周會不會有冰雹……這就是現代農業監測系統的日常。
丁道師點評:作為深耕農業領域多年的行業觀察者,我曾走訪全國20多個省市的農村地區,出品過“探訪鄉村振興”系列文章,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痛點有長期深度觀察。
該智能監測系統直擊當前農業生產中人力匱乏、效率低下的核心難題,其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技術適配性強,無論是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還是規模化種植基地,均可通過AI技術與云端平臺實現生產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將傳統依賴人力的巡檢、灌溉、病蟲害識別等工作自動化,大幅降低勞動強度;二是效率提升顯著,無人機與智能設備的協同作業,使單臺設備日覆蓋面積達500畝,較人工效率提升15倍,這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當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三是模式創新務實,通過“政企業戶”聯動降低技術應用門檻,讓科技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這種將人工智能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的實踐,不僅提升了產業效率,更探索出一條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值得行業關注與推廣。
項目六:【CO-OPERA--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戲劇創作】
在歐美國家,教育戲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我國早在上世紀就開始了教育戲劇的實踐。
不過,當前青少年心理教育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教育供給側因資源限制,約50%的課堂將戲劇教學簡化為“背臺詞表演”,忽視教育本質。一方面,在現實壓力下,7-14歲青少年的心理成長亟需更具互動性的解決方案。
這個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團隊,他們正在創新性地將AI技術與教育戲劇融合,旨在通過“AI戲劇創作,降低創作門檻,讓青少年在虛擬劇本世界中 模擬現實、反思現實,最終實現 心理健康疏導(緩解焦慮、沖突)與 思想品德塑造(培養共情、責任),兼具教育創新與公益屬性。
這個體系讓青少年化身“編劇”“演員”“觀眾”,在三重身份的轉換中,探索家庭關系、社交焦慮、校園霸凌等現實議題,為破解心理與社會矛盾提供新路徑。
擔任“編劇”時,青少年可借助平臺AI的文本與圖片生成能力,快速獲得角色列表、情節大綱和場景圖。通過AI實時互動調整設定,他們能將內心困惑轉化為完整劇本,在創作中梳理問題的脈絡。
變身“演員”后,AI 驅動的情境模擬系統成為關鍵。青少年代入劇本角色,在模擬的對話與情緒沖突中沉浸式體驗劇情,讓抽象的心理困擾變得具體可感,加深對問題本身的理解。
作為“觀眾”,小組討論與 AI 輔助復盤是重要環節。青少年在交流中反思角色選擇與情節邏輯,從旁觀者視角審視故事背后的現實困境,共同挖掘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
體系的高效運轉,離不開技術與理論的雙重支撐。技術上整合了AI文本創作、圖像生成和智能對話等能力,并通過“任務調度 + RAG 檢索”提升協作效率;理論上則依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情境模擬理論,讓青少年在“創作—體驗—反思”的閉環中,主動成長。
丁道師點評:用相對標準化的服務體系,來對接高度不標準化的教學環境,這種戲劇教育模式非常好。
其創新性體現在科學與藝術融合、創作與反思結合、自發與互助融合,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通過戲劇敘事探索心理議題。 我注意到,在他們團隊的設想中,項目計劃邀請30位教師測試APP,覆蓋30個課堂,至少惠及500名學生。顯然,該項目如果能夠和更大的教育機構或者平臺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