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某地慰問貧困生的報道火了。
這則報道的主要內容,說的是某地慰問團隊到貧困生家中,給貧困生送上了書包、被子等物品,同時與貧困生的家長深入交流,了解家庭實際困難,鼓勵孩子樹立信心、努力學習的事。
報道寫得挺好的。但是配圖,卻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在這位貧困生的家中,他住的房子,不僅明亮寬敞,而且房子中央疑似還掛有一個很大的大吊燈,而且不僅如此,這個房子,還裝有超大的大理石墻面,不僅如此,這房子還有一條超長的旋轉樓梯……
如果報道不說這是貧困生住的房子的話,那你跟我說這事李嘉誠住的房子我都信啊……
這到底是貧困生,還是某地首富,我是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
難道如今的一些貧困生,已經窮得只能住別墅了?
而當這個事在網絡上被引起熱議之后,當地出來回應了。
回應是這樣的:
最開始,他們的回應是——這不是貧困生,而是當地的“特殊學生”,是當地在給“特殊學生”做慰問工作。
但是問題來了。
既然是“特殊學生”,那這位學生到底“特殊”在哪里呢?為什么不直接跟記者說清楚呢?
到底是身體殘疾,還是家庭有特殊困難?還是說這學生很窮,窮得只有一套別墅了,所以才顯得“特殊”?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遮遮掩掩,模糊表述,我就納了悶了,說他“特殊”,為什么卻不直接點出他到底特殊在哪呢?
估計是這個回應遮遮掩掩,模模糊糊,所以這個回復不僅沒有平息輿論,反而讓公眾更加質疑這件事了。
而當公眾對此事的質疑聲越來越大的時候,當地又有人出來回應了。
回應是這樣的:
剛開始,學校的回應,是該生是“特殊學生”,而不到一會,當地教育部門的回應,又變成了“該生確實是貧困生,照片里是孩子舅舅的房子,孩子平時住廉租房,放暑假來了舅舅家”……
一個簡單的問題,當事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得出的卻是兩個不同的回應,這就讓人很不解了——難道這個孩子所就讀的學校都不了解這個孩子的家庭情況?
學校不理解這個孩子的情況也就罷了,可在報道里,這里可是清清楚楚地寫著——慰問團隊來到了“貧困生家中”的啊:
去慰問一個貧困生,到底是去這個貧困生的家里慰問,還是去這個貧困生的舅舅家慰問,慰問團隊都沒搞清楚?寫這篇報道的人也不核實一下?批準他們去慰問的人也不確認一下就讓他們去了?
而且那么多人去這么一個大別墅里面慰問貧困生,就沒有人覺得去這種地方慰問貧困生很奇怪嗎?當時就沒有一個人對此提出一點質疑?
我記得在我以前寫的文章里,我就扒過了很多貧困生或者貧困戶家里的“好貨”。
例如這樣的貧困生:
還有這樣的困難戶:
這樣的案例真的是太多了,所以當看到文章開頭的這類報道的時候,我心里難免就會產生不少疑問。
我相信很多網友心里估計也會產生不少疑問。
什么疑問呢?
例如這樣的疑問:
① 貧困、困難的認定標準是什么?
② 有沒有嚴格的審核機制?
③ 認定困難和貧困的時候,有沒有存在一些認定上的漏洞?
④ 有沒有人利用一些漏洞,把慰問名額當成了人情往來的工具?
其實大眾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本質上還是因為一個問題——資源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
現如今,在資源本來就不富裕的現狀之下,一些慰問名額本應該幫助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但現實中卻經常有資源錯配的情況出現——有些人明明家庭條件優越,卻通過各種手段獲得補助;有些人明明家庭貧困潦倒,卻因為缺乏門路而被排除在外。這種現象,不僅傷害了寒門子弟的利益,也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公正。
而且更要緊的是,如果這種資源分配不公現象若長期存在的話,那可能還會進一步加速階層的固化。
當富裕家庭的人能夠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分配資源,而貧困家庭的人卻只能望而興嘆時,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就會降低。
社會流動性降低,就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貧困家庭的孩子很難再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則能夠輕松地繼承父母的社會地位和財富。這種情況,則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文章的最后,我還是想再重復一下這幾個問題:
① 貧困戶、困難戶的認定標準是什么?
② 有沒有嚴格的審核機制?
③ 認定困難和貧困的時候,有沒有存在一些認定上的漏洞?
④ 有沒有人利用這些漏洞,把慰問名額當成了人情往來的工具?
⑤后續,我們應該如何完善對慰問名額認定上的審核的監督,以確保讓一些分配資源能到達真正需要的人的手中?
以上這幾個問題,或許真的是如今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