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禮樂文明的星河中,簫以其空靈深邃的“天地之籟”,穿越八千年時光依然清音裊裊。從新石器時代賈湖遺址的骨笛清鳴,到魏晉六孔笛的形制定格,再到明清洞簫的成熟完善,這件古老樂器承載著中華音樂最悠遠的記憶。
而在當代嶺南,一項名為“中國民族樂器(龍秦)簫制造技藝”的非遺瑰寶,正在傳承人龍俊青的手中煥發新生。
“龍秦簫”制作技藝的珍貴,在于它完整保存了從魏晉到清代的形制譜系與聲學智慧。其核心“五度相生”調音法,深植于古代聲律學傳統;而明代六孔簫實物與民國制簫工具構成的證據鏈,更是中國樂器史的活態標本。
作為傳承人,龍俊青的技藝直接師承自嶺南派洞簫大師譚寶碩——這位曾創制高音低音洞簫、制造史上最大洞簫的開拓者,將“千年清音,匠心傳承”的使命鄭重交付于他。
一支上乘“龍秦簫”的誕生,始于與自然的虔誠對話。每年春秋,龍俊青帶領弟子深入湘粵交界的深山,在萬千竹海中尋覓楠竹、紫竹、香妃竹等良材。苛刻的選材標準,是對自然的敬畏,更是技藝傳承的根基。
“取材只是起點,時光才是真正的匠人。”龍俊青常言。新竹需在陰干室靜候三年,待水分緩慢蒸發,竹材完成生命的蛻變。隨后的烤竹工序持續七天七夜,火候全憑經驗掌控——竹節在火焰中微微卷曲的聲響,是只有匠人能聽懂的語言。
為突破傳統局限,龍俊青研發專用設備優化二十道工序:從內膛的反復打磨確保氣流圓潤,到吹孔處發絲般的精密修整校準音準,每支簫都需經歷數百次調試。
夜深人靜時,他閉目輕撫簫身傾聽音色的場景,已成為“龍秦簫坊”最動人的剪影。
這份極致匠心,使“龍秦簫”成為陳鴻燕、黃金成等名家登上維也納音樂廳的首選,數千支簫曲被用作影視配樂(如《延禧攻略》),簫音遍播寰宇。譚寶碩評價這位弟子:“在品格、理念、文化、工藝各方面,龍俊青都是能發揚光大民族技藝的優秀傳承人。”
面對傳統工藝生存空間被擠壓、習簫人數銳減七成的困境,龍俊青以創新開辟傳承之路。
他大力推廣“同心修學課堂”系統編撰《洞簫手記》《簫譜》等教材,填補院校專業空白;在錄音棚采集專業音源,構建AI音源庫滿足短視頻、文旅影視需求;更在抖音、視頻號直播制簫工藝,吸引年輕群體;還在深港澳臺僑青少年“簫音派對”中展現文化魅力。孩子們聆聽簫聲時清澈的眼神,直播間涌動的點贊浪潮,遠渡重洋奏響的東方清音,共同見證著這項千年技藝在當代的生命力。
龍俊青以廿載光陰守護的,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清音血脈。當他在深圳坪地的作坊里打磨竹材,仿佛與八千年前的賈湖先民遙相呼應——那支褐色骨笛穿越時空的震顫,正通過“龍秦簫”的每一個音孔繼續鳴響。
在匠心與創新的雙重奏中,這項非遺技藝終將在世界文明的交響中,找到自己永恒的聲部。
>本文圖片由深圳阡陌里龍秦文化有限公司授權使用,展現“龍秦簫”制作技藝關鍵場景及歷史文物佐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