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不是人生的目的,認識自己,才是。
作者:等雨來
寇可往,我亦可往!
10萬+的爆文,我們也能寫出來,只是忙工作顧不上寫。
身為傳統報紙、雜志記者出身的我們,當年曾頗為不屑,雕蟲小計,何足道哉!
經濟火熱的年代,我們忙著工作、忙著干大項目,發布在報紙、雜志上的文章都沒空寫,哪有工夫寫自媒體小文。
然而,當今經濟下行,裁員風波愈演愈烈。很多35歲+、40歲+的媒體記者朋友,接連失業。
失業之余,大家紛紛思索未來靠啥謀生。無奈之下,向現實低頭,搞起了之前頗為瞧不上的自媒體。
10余年前,一批勇敢、有前瞻性的傳統記者先鋒們,接連創作出“劉備我祖”“六神磊磊讀金庸”“吳曉波頻道”等風靡至今、深受大家喜愛的自媒體號。
10余年后,受就業經濟形勢所迫的我們,紛紛搞起了自媒體、寫起來網文。
剛開始信心十足,以為憑借多年傳統媒體記者經驗、專業寫作優勢,搞個10萬+不在話下。
萬萬沒想到,寫出的網文發布后,別說十萬+,閱讀量100+都得刷臉靠朋友們支持,閱讀量1000+是流量之神眷顧,閱讀量1萬+那基本是三生有幸、中彩票的節奏。
做自媒體前,對別人搞自媒體之成功不以為意,自己做了發現難如登天。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和85后的記者朋友們探討反思了很久,萬變不離其宗,得出以下主要原因:
1,沒眼光。恪守傳統優勢,自詡傳統媒體強勢期還會持續很久,把頭埋進沙子,難以及時順應時勢,刻意忽視了自媒體媒介時代的到來,接連錯過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抖音等短視頻風口。
2,干晚了。老派文人的風格,自豪于報社、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是第四種權力的“無冕之王”,難以割舍的記者身份,導致錯過最佳轉換媒介賽道、起號的最佳時期。
3、太懶了。疫情前,經濟火熱的時候,不缺工作,拿著不錯的工資挺舒服。即便那時候身邊有不少記者朋友做自媒體,但我們還是懶得花時間搞自媒體、短視頻,錯失了先發優勢。
4、太裝逼。總是一副清高的樣子,總是心懷崇高的理想,總是以經歷過傳統媒體輝煌時代的勁頭頤指氣使、指點江山,這個不屑于寫、那個選題不入流,自以為很牛逼,其實是個傻叉。
5、不接地氣。太會裝逼,不接地氣,從不調查研究,從不考慮大家喜歡什么,從不思考自己的定位,只考慮自己想寫什么,總是寫自己想寫的,只發不管,愛看不看,還異想天開坐等10萬+。
人到中年,受失業形勢所迫,才想起來搞自媒體。錯過了絕佳風口,又該如何改進?
從認識到自己狗屁不是,從做好一個小人物從零開始,從深耕喜愛的事業做起,腳踏實地、深入調查、行動起來。
10萬+不是人生的目的,認識自己,才是。
等雨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