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考生填報高考志愿不再只看院校頭銜了。一些原本可以報考985、211大學的考生,放棄了進入名校就讀的機會,他們把目光“向內看”,瞄準了那些能帶來“鐵飯碗”的專業和院校。
1)
高考成績優異的小張同學,完全可以入讀中等211大學,但他在填報志愿時選擇了省內非211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小張目標明確:進入電力系統或煙草系統等國有企業,獲得穩定的“編制”。他這樣選,就是因為該校的這個專業在當地電力系統有深厚的人脈和輸送渠道,畢業生進入國企的比例遠高于一般高校。另一位考生小李,高考成績超過了省內多所重點大學的錄取線,但她并沒有選擇那些熱門的計算機、金融等專業,而是報考了某普通省屬師范院校的定向師范生。
這兩個案例并非孤立存在。它們是當前“求穩”心態在高考志愿填報中具象化的縮影。越來越多的高考生,尤其是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不再執著于“沖一沖”名校,而是選擇“穩一穩”專業,追求鐵飯碗。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很大,大學畢業生普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對未來充滿擔憂。尤其是民營企業裁員和“35歲職場危機”等現象,更讓大家心生焦慮。相比之下,體制內單位收入穩定、福利健全、退休有保障,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就是說,雖然體制內單位員工起薪不高,但勝在穩定,且后續晉升路徑相對明確,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可預期”的回報,避免了在市場大潮中被淘汰的風險。所以不僅是家長,就連年輕的考生,也都積極選擇報考“更有可能擁有鐵飯碗”的專業。
2)
年輕人們的這種選擇,表面上看似“精明”,是理性權衡利弊后的最優解,但在更深的層次上,卻潛藏長遠隱患。
當“求穩”成為壓倒一切的目標,學生在選擇專業和院校時,很可能被迫犧牲自己的興趣、天賦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為了進入體制內,他們會放棄那些更具挑戰性、更需要創新精神的專業,轉而選擇看似“穩妥”但可能并不符合個人志趣的專業。
另外,如果大量高素質人才,特別是那些擁有重點大學背景的畢業生都涌向體制內,就可能導致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等更具活力和創新潛力的領域出現人才匱乏。而且,當大學的價值被簡化為“考公預科班”或“體制入場券”時,高等教育的使命會被嚴重扭曲。大學不再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全球視野的綜合型人才的搖籃,而是逐漸變成批量生產“標準件”的工廠。
當然,我們不能講“求穩”不對,也不能簡單地說考生的選擇是“精明”或者是“悲哀”,而是應該引導多元職業觀,倡導更多元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成功標準,破除“唯體制內”的迷戀。同時需要優化人才評價機制,社會和企業應更注重對人才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和適應變化能力的考察,打破僵化評價體系,讓勇于探索的年輕人有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今日話題:你畢業于哪所大學?當年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你做了哪些攻略?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