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可樂!,現代漁業信息,biolib,淡水名優產品養殖技術,中國水產網。
廣東女子在水庫竟釣到食人魚?
2025年6月27日,IP地址為廣東的博主“@可樂!”發布了一條自己解鎖新魚種的短視頻,本應該是喜氣洋洋的一則日常分享視頻,沒想到評論區卻有人叫博主報警!什么情況?這是釣到了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了嗎?
視頻中可以看到有個人捏著這條被釣上來的魚,這條魚體側扁,整體輪廓是菱形的,因為這個角度,魚鰭都看太到。它身體上半部分覆蓋著閃亮的暗銀色細小鱗片,但最顯著的特征還是胸鰭、腹鰭及臀鰭和腹部體側都呈現出了不太鮮艷的橘紅色。頭部較小,吻部圓鈍,嘴里有很多牙齒,不過看起來很鈍的樣子。
光聽描述你可能沒啥概念,看一下圖就知道了,但是這家伙也太像是著名的食人魚了吧!不是說食人魚相當兇狠嗎?難怪這些網友反應都比較激烈,甚至有人說釣到這玩意兒完全可以報警了!
不過其實這是短蓋肥脂鯉(Piaractus brachypomus),就是俗稱的紅鯧魚和淡水白鯧(下文咱們以紅鯧魚來稱呼),它們跟學名是紅腹鋸鮭脂鯉(Pygocentrus nattereri)的所謂食人魚確實是親戚,但是性格和殺傷力是完全不同的。
說真的,如果不是直接放在一起對比,你確定很難分辨它們兩個,但只要我做個圖放下面,你一看就能知道差別。你看紅鯧魚是不是有種清純的感覺?看起來呆呆的,眼神比食人魚清澈很多,其實主要是它們的嘴型和配色帶來的錯覺,食人魚的下顎更突出,這是為了容納更多銳利的牙齒,相反紅鯧魚的嘴巴就很“收著”,因為它們的牙齒類似臼齒,就研磨食物而不是撕咬食物用的。
另外可以看到食人魚的色彩明顯更鮮艷,其腹部是鮮紅色的,身上還有白色斑點,這樣的配色是持續終生的。而紅鯧魚類似食人魚的配色其實是未完全成熟時候擬態食人魚特征以避敵的,當它們成年后,腹部的橘紅色就會消失很多,所以也有“淡水白鯧”的俗稱。
世界各地都沒有紅鯧魚傷人的案例,畢竟它們是雜食性的,一輩子都可以不去狩獵,光靠水生及陸生青草,池底有機碎屑、腐殖質就行,想要改善伙食就去吃點水生昆蟲、螺螄、水蚤、小蝦啥的。食人魚則比較“專一”了,純粹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我國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在2014年就將紅腹鋸鮭脂鯉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確實是很值得留意的物種,但還遠不到羅非魚,福壽螺這些“老藝術家”的級別。
紅鯧魚
認出了這條魚真實身份的網友第一反應則是說肯定很好吃!
那是自然的,因為紅鯧魚被引入我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好吃,
它們原生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最大的個體可達20千克,肉是管夠的,而且性情很溫順,據說也好養,于是我國于1982年經臺灣省引入此魚,1985年就在廣東試養成功,然后火速在南方推廣。
即使沒有經過基因選育,這種魚本身作為經濟魚類就很厲害了,它們生長迅猛,一年可超1公斤,而且還耐低氧,能在溶氧量較低的水體中存活,對水質要求相對寬松,抗病力較強,這顯著降低了養殖的技術門檻和風險成本養殖成本極低,為很多普通的中小型養殖戶提供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可能性。
好養是一回事,也得好賣!紅鯧魚因為飼養成本較低,因此價格也是很合理的。它們的味道肯定算不上是頂級珍饈,真絕對是性價比之選。
紅鯧魚的肉量很足,而且厚實飽滿,僅有一根主骨,幾乎無細小肌間刺,對不太擅長吃魚的食客來說真的很給力。肉質比起細嫩,更應該用緊致彈牙來形容,確實有點類似白鯧魚的口感,紅鯧魚的魚皮也富含油脂,用來紅燒是我認為最經典也最好吃的做法。味道方面的話,鮮味略顯不足,隱約有點河鮮的土腥味,但我作為吃慣了海鮮的沿海居民,就愛河鮮的土腥味!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后記
紅鯧魚的引入和成功養殖,算是是中國水產養殖業品種多元化探索的成功案例,因為它提供了一個生長快、產量高、管理相對粗放的新選擇。
不過就跟其他被引入的物種一樣,依然需要提防紅鯧魚在我國自然環境中肆虐的可能性,它們的生命力太頑強了,而且生長速度極快。雖然因為溫順的性格和中下層雜食的特性,它們可能不會直接對本土的魚類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依然可能搶占本土魚類的棲息地,造成威脅。
目前逃逸或被放生的紅鯧魚在南方水域其實還不少,雖然未造成巨大威脅,但我們需要警惕,而且我們還能盡一份力:那就是釣到紅鯧魚后,大膽的帶回家吃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