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天津康匯醫院醫學影像科郭志軍教授團隊申報的“急性大血管疾病CTA檢查與影像評估”項目傳來捷報,經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專家論證,該項目正式列入“2025年度衛生健康適宜技術重點推廣項目”,并同步進入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第二批衛生健康適宜技術項目儲備庫”,為急性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危重癥的規范化診療帶來重要突破。
“主動脈夾層、急性肺動脈栓塞等大血管疾病救治的核心在于‘快’和‘準’。”項目負責人郭志軍主任醫師介紹,團隊自2003年起專注該領域研究,累計完成相關檢查萬余例,成功構建起一套標準化、可復制的CTA檢查與風險評估流程。該技術通過精準調控64排及以上CT設備的掃描參數(層厚精確至0.625毫米)和造影劑使用,結合智能跟蹤技術確保血管顯影濃度達到CT值>300HU的標準,能在短時間內獲取高質量血管影像;同時創新性融合“改良早期預警分數(MENS)”“假真腔比值”等指標,對患者轉運風險及預后進行量化評估,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針對主動脈夾層,團隊重點評估破口位置、累及范圍、臟器供血影響及破裂風險,為手術方案制定和轉運決策提供精準依據;在肺動脈栓塞診療中,通過CT精準測量心腔結構變化并結合栓塞指數,快速判斷右心功能損害程度,指導危重癥分級救治,形成了獨有的影像評估體系。
這一技術成果獲得權威機構雙重認可:中國民族衛生協會頒發的認證文件(編號XM20250409)明確其為2025年度重點推廣技術,國家衛健委科技發展中心在《第二批衛生健康適宜技術項目的復函》中,將其列入144項儲備技術庫(序號121),作為全國推廣的重要儲備資源。項目推薦專家、天津市血管外科醫師協會會長吳義生教授指出,CTA檢查是主動脈夾層和肺栓塞診斷的金標準,但基層醫療機構在規范應用上存在短板。郭志軍團隊的技術成熟度高、可操作性強,且適配廣泛裝機的64排CT設備,具備大規模推廣的現實基礎,其標準化流程和量化評估體系將有效提升基層急癥診療能力,直擊基層診斷痛點。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主動脈夾層和肺栓塞患者超百萬例,基層醫療機構承擔70%以上首診任務。郭志軍教授表示,此次項目入選國家級推廣和儲備庫,是對團隊多年深耕的肯定。未來,團隊將通過技術培訓、標準化流程輸出等方式,助力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急性大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風險評估能力,為患者爭取黃金救治時間。吳義生教授強調,該技術的推廣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基層急癥診療能力提升路徑的成功探索,隨著適宜技術下沉,基層醫生有望借助規范化CTA檢查實現大血管疾病的“早發現、早評估、早干預”,有效降低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惠及更多患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