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書單
讀一本書 懂一段史
學堂君:如果你曾站在歷史課本前,試圖觸摸那個被稱作“覺醒年代”的熾熱與紛亂,卻總覺得文字單薄、影像模糊,那么李禮老師的這本《覺醒的年代:1919年前后的中國》,或許會為你推開一扇門——門后是一幅用多元聲音織就的、帶著呼吸的歷史長卷。這本書現在已斷版,除了普通版,還有極少量的藏書票親簽版,值得入手。
《覺醒的年代:1919年前后的中國》
李禮 著
豆瓣評分:7.9
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禮老師這本書,并不滿足于復述“五四運動”的符號意義,而是將鏡頭推向1919年前后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當新文化如潮水般沖擊舊堤岸,知識分子在啟蒙理想與現實政治的夾縫中掙扎;當“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口號響徹街頭,鄉紳在宗法禮教崩塌時緊攥族譜;當青年學生振臂高呼,普通百姓卻在軍閥混戰的動蕩中為一口飯輾轉求生。
主編李禮邀集陳平原、馬勇、沈艾娣等十余位學者,以訪談、隨筆、書評等多元文體,將大時代碾過個體生命的痕跡一一復原。比如沈艾娣筆下的山西鄉紳劉大鵬,他固守耕讀傳家的舊夢,卻在日記里透露出對“新學”的惶惑;張泉鉤沉的“孔教會”史料,則揭示了被主流敘事遮蔽的文化保守力量如何參與歷史塑造。這些邊緣視角,讓“覺醒”不再是單聲部的贊歌,而成為多聲部的爭鳴。
更珍貴的是書中對“五四闡釋史”的思辨。陳平原提出“晚清與五四兩代人合力”的創見,打破線性革命史觀;李雪濤則帶我們跳出國界,審視日本學者丸山松幸如何將五四的“挫敗感”映射到戰后日本的精神重建中。這些討論直指一個核心命題:“覺醒”從不是完成時——每一代人都在重讀1919,因為它始終是現代中國的精神磨刀石。
翻開這本書,你會遇見在北大講堂高呼“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也會撞見上海弄堂里糾結“放足還是纏足”的紡織女工;你會為魯迅筆下“吃人”的禮教震撼,也會因辜鴻銘用英文捍衛“中國人的精神”而深思。當歷史細節如此飽滿地鋪陳眼前,1919年便不再是一個凝固的年份,而成為照見今日社會轉型、文化焦慮甚至國際關系的一面鏡子——比如書中對“全球史視野下的五四”的剖析,或許會讓你對當下中西碰撞產生新的領悟。
若你厭倦了非黑即白的史觀,渴望在宏大敘事中觸摸有溫度的人性,這本書將以272頁的厚度,贈你一場思想的酣暢淋漓。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卻讓你在眾聲喧嘩中,聽見自己與一個時代的共鳴。
點擊下方,藏書票親簽版,讓1919年的星火,點燃你對此刻中國的理解。
---------- 完----------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