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戰爭正式拉開帷幕,我軍將帥也在此次大戰中嶄露頭角。作為有著極高軍事水平的陳毅,一眼就認定粟裕和陳賡兩人,將會在這場戰役中一鳴驚人,甚至還會和彭老總、劉伯承等人并駕齊驅。
陳毅的這番點評是對粟裕和陳賡二人軍事水平的認可,不少將帥也對此毫無異議。不過在一年后兩人之間的差距就徐蘇拉開,年輕氣盛的粟裕已經是華野的第一指揮,手握十六個總隊鋒芒畢露,而同時期的陳賡還只是兵團司令,手里四個縱隊比起粟裕總是略遜一籌。為何在短時間內兩人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差異?這還得從陳賡在解放戰爭錯失的兩次機會說起。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老蔣立即派出白崇禧對劉鄧大軍發起攻擊。由于劉鄧大軍孤軍深入,在遭遇了幾次圍剿后形勢岌岌可危,危急時刻毛主席派出三路大軍進入中原。第一支劉鄧大軍,第二支陳賡、謝富治兵團,第三支粟裕、陳毅率領的華野主力。劉鄧在陷入困境后,陳賡、粟裕都想著營救,不過兩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圍魏救趙攻打白崇禧后方據點確山迫使其回防。
就這樣華野的陳士渠和陳賡回合后,由陳賡作為指揮官向確山發起進攻。對面的主力是整編二十師,不過我軍也有人數優勢和裝備優勢,所以戰斗一開始所有人認為,這場遭遇戰必然會輕松拿下。可戰斗開始后,陳賡卻犯了一個指揮官不該犯的錯。
原本部署中敵方的制高點有三個,但陳賡指揮部隊就拿下兩個制高點后就被對方發覺,而在最后的制高點,敵方憑借有利位置向陳賡發起反攻。在確山我軍行進速度受阻,上級臨陣換將由陳士渠指揮戰斗,但此時白崇禧援軍已經到達,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我軍只能先行撤退白白浪費一個攻城的好機會。
第二次機會是在1948年宛西戰役。國軍胡璉兵團、張軫兵團在新野、一帶大掃蕩。兩股敵人距離我軍不遠,中央決定槍支胡璉兵團圍點打援,將增援的張軫兵團剿滅。為此我軍東西兩個集團軍相互配合,東集團軍由陳錫聯指揮,西集團軍由陳賡指揮。
果然在陳錫聯圍困住胡璉部隊后,張軫兵團果然前往增援。此戰我軍人數亦有優勢,而且只要將張軫軍團消滅,中野的物資裝備都將得到補充,但就在所有人萬無一失的時候,陳賡又出了岔子。
張軫知道自己已經被我軍監聽,所以故意向包圍圈的胡璉謊稱向東突圍,實際上是要撤回南陽。陳賡得知了情報后,沒有對情報做出判斷,撤去在東面的部隊。而張軫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等我軍反應過來時已經為時已晚,這場戰斗也最終以計劃失敗而破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