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場中印戰爭結束的一年后,印度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與印度軍事院長巴賈特準將共同完成了《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
兩人通過整合大量的材料,將印度輸掉戰爭的原因分析得頭頭是道。
很顯然,這份資料是給印度高層及軍方看的,并不是給平民百姓看的。
新鮮出爐的報告很快被作為“高級機密”不予對外公開,此后的幾十年,不少印度人因誤解了那場戰爭產生了仇視中國的情緒。
印度政黨也跟著揣著明白裝糊涂,利用這種情緒來愚弄國民。
直到印度人民黨上臺后將這份報告公布,就連無數關心國運的印度百姓才恍然發現:
因為尼赫魯的失誤,我們受騙了幾十年。
一、“超級大國”的滿臉灰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發生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完全是由于印度入侵引起的。
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打一場敗仗,印度也是如此。
二戰后,世界各國都瞄準機會迅猛發展的時代,擺脫了殖民統治的印度自然不甘落后,他們懷揣著“超級大國”的夢想,正打算找準一切機會揚眉吐氣。
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印度人個個腦袋朝著天,恨不得將幾十年的發展路縮短至一天。
偏偏在1961年12月,印度人還真的迎來了能夠趾高氣昂的時刻。
代號為“勝利行動”的軍事行動真的勝利了!
印軍僅僅憑借3萬人,就在不到26小時內,收復了一直作為葡萄牙殖民地存在的果阿地區,各級軍官在清點人數后發現,印軍的傷亡不足8人。
葡萄牙可是老牌西方強國,印度才發展了短短十幾年就能打出如此成績,大家想不驕傲都難。
此戰的重大意義,除了收復了被殖民領土外,更為重要的是給印度樹立起充足的自信,也讓尼赫魯堅信自己所領導的是一支“虎狼之師”。
印軍收回果阿
那幾個月里,印度軍官的情緒可用“陶醉”來形容,報紙上鋪天蓋地宣傳著英雄們的豐功偉績,國內輿論極為沸騰。
就算有軍官很清楚這場戰爭中印軍有著指揮體系混亂、行動遲緩、裝備陳舊等一系列原因,可誰把這些事提出來,那就是沒有情商的體現。
在全印上下的一致呼喚中,很多媒體都狂熱地提到了一個鄰居:中國。
中印之間的矛盾一直都有,只是過去大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很多問題沒有鬧大。
但1962年之初開始,印度已經狂得沒邊了,很多問題就被放大了,激進的印度人主體思想只有一個:能打的就打,能談的也打。
兩個國家是接壤的,因此最大的問題就是領土問題,而這個問題完全是印度單方面沒事找事。
首先是在1951年到1953年之間,印度根據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所劃“麥克馬洪線”侵占了中國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并持續朝北侵犯,那會中國忙于解放西藏,暫時沒搭理他們。
1959年西藏平叛完全結束后,印度敏銳地意識到什么,于是主動向中國政府提出,要求將12.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走,對于這種無理要求,毛主席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愛好和平的中國也知道印度不是西方列強,秉持著能談就談的考慮,表示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但印度反而覺得中國軟弱,便開始大肆蠶食中國領土,在中方境內設立了43個據點。
就在印度正把事做絕時,北京也在時刻關注著印軍動向。
雷英夫
同年11月,總參謀部的雷英夫,在中國最高層決策會議上匯報了近期來發生的流血事件,也提到了總參、外交部共同商議出“不許打第一槍”、“避免沖突”等處理方式。
坐在主席臺上的毛主席一根接著一根抽煙,他的表情寫滿了嚴肅。
當聽到“避免沖突”這句話后,毛主席把半截煙直接摁滅,打斷了匯報:
“我們有些同志都打了幾十年的仗了,還是不懂得一個起碼的道理,兩邊的戰士都手拿著槍站在那,只要一扣扳機就會死人,沖突怎么避免?”
只是那個時候,雙方還沒有達到非打不可的地步,毛主席的解決方案是:雙方各自撤退20公里。
這樣的提議可以避免擦槍走火事件的出現,為和平談判爭取時間。
與此同時,周總理也給印度總理尼赫魯致函,轉達了毛主席的建議,同時希望兩國總理的會談能盡快舉行。
周恩來與尼赫魯
在尼赫魯沒同意的情況下,中國為表示誠意,主動先行后撤20公里,脫離了武裝接觸,還給前線戰士下達了命令:
不開槍、不打獵、不演習、不爆破,若印軍挑釁就盡量勸說,實在不行就把他們卸了武器送回去。
1959年到1962年6月之間,中方的所有誠意都被尼赫魯視為軟弱,印度軍隊還加速推進,邊推邊建據點,據點數量一度達到了一百多個。
1962年10月18日,印度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的會議上,毛主席先是讓喬冠華等匯報邊境沖突情況,周總理聽完報告后也分析道:“從各方面來看,我們不自衛還擊不行了。”
面對這位過去的第三世界國家“兄弟”,毛主席還是嘆了口氣:
“多年來,我們采取了很多方式想要和平解決問題,可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裝沖突,簡直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好奉陪了。”
而就是在這次講話中,毛主席提到了自衛戰爭的限度:
安定邊境為目的,反擊是警告、懲罰性質,讓他們知道靠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對于遠在印度的尼赫魯而言,他對戰爭也是有著充分信心的。
若是他知道結局自然也不會刻意挑釁,畢竟每一次失敗都會使得支持率直線下滑,那么到底是什么讓他如此自信?
二、尼赫魯的異想天開
根據多年后被印度人民黨公開的《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便能充分了解尼赫魯野心勃勃的背后原因。
雖說1961年那場“勝利行動”給了印度全國上下極大的信心,可尼赫魯作為一國之領袖,他不可能也跟著盲目激動,因此下定決心與中國交戰必然有著其他重要因素。
這場勝利給尼赫魯帶來的并非全是益處,全國上下都沸騰起來,尼赫魯也被迫被民意所裹挾了,他不得不采取強硬的行動收買人心,不然印度人都該說他軟弱了。
“熱點”終究會消散的,尼赫魯分析的原因還有很多。
首先,尼赫魯不了解美蘇。
這事要從國際局勢說起,二戰之后蘇聯對印度并不十分上心,斯大林也反感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但赫魯曉夫上臺后一切就不一樣了。
由于蘇聯與中國的關系漸漸變淡,赫魯曉夫自然就把目光瞄準了印度。
1959年8月,有一股入侵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開火,中方被迫還擊,此戰規模不大且很快結束。
赫魯曉夫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對此次沖突“深表遺憾”。
尼赫魯迅速捕捉到了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印度明明是入侵作戰,但蘇聯沒有譴責,反而是遺憾,這代表著蘇聯并不反對印度搞這些事。
赫魯曉夫與尼赫魯
短短幾個月后,赫魯曉夫的專機降落新德里,他對尼赫魯大為贊揚,更是讓尼赫魯受寵若驚。
此后,蘇聯就向印度援助了大量軍事裝備,包括專供高海拔山區的運輸機,這些物資也解決了印度后勤支援不足的問題。
蘇聯釋放的所有訊號都讓尼赫魯明白:若是中印爆發邊境沖突,蘇聯是會支持印度的。
至于世界上的另一個大國美國就更不必多說了,看到印度正在襲擾中國邊境,美國及其歐洲盟國也開始援助印度,特別是肯尼迪上臺后,美印關系更上一層樓。
冷戰背景下,一個正常參與國際事務的國家要么傾向于美國,要么傾向于蘇聯。
可印度這“兩頭討好”的現狀更是讓尼赫魯飄飄欲仙,認為自己已是“天選之子”,能徹底走向飛黃騰達。
實際上,尼赫魯并不了解一個道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中印都是能影響地區局勢的大國,一旦這兩個國家大動干戈拖延經濟發展,那么得利的一定是美蘇兩國,他們就算嘴上支持也不可能親自下場,不然就給了另外一國可乘之機。
其次,尼赫魯不了解中國。
50年代初期中國有抗美援朝作為立國之戰,印度還不敢明目張膽,主要以試探為主。
他們偷偷摸摸侵占了大片中國領土,可在外交場合上還對中國笑臉相迎,那會中印關系還不錯,也就忍了。
當西藏平叛結束后,周總理等外交干部多次希望尼赫魯能早日歸還被侵占土地,也一直沒有用兵。
尼赫魯反倒覺得這是中國的妥協,而且他還覺得中國可能不在乎那些一毛不拔的土地,多占一點也沒關系。
就算摸不清中方領導人的真實想法,尼赫魯也會觀察中國局勢。
那幾年,恰逢中國遭遇連續自然災害、蘇聯把援助也給撤回去了,西藏叛匪也蠢蠢欲動,在西藏的解放軍戰士也面臨給養不足等問題。
這些確實出現的問題,在尼赫魯處匯成了“中國兵力不行”的結論。
基于這樣的結論,尼赫魯屏蔽了所有勸和的聲音,一意孤行下令:前進。
尼赫魯誤判的,是中國的真實實力和守衛國土的決心。
最后,尼赫魯不了解自己。
軍事上經常說:決定戰爭勝利的有兩個因素,分別是實力和士氣。
不久前,跟葡萄牙那一仗已經“充分體現”印軍的實力了,現在又有了美蘇兩國的援助,在尼赫魯心里更是如虎添翼。
印度士兵需要考慮給養,中國軍隊也同樣需要考慮,在蘇聯運輸機的加持下,印軍是有希望的。
印軍當時的士氣就不必多說了,就連普通民眾都跟著“燃起來了”,鞏固侵略得來的領土不過輕輕松松。
將軍們在向尼赫魯匯報軍中情況時,也個個都是拍著胸脯,這更是使得尼赫魯完全被繁榮假象所蒙蔽。
印度軍隊內部存在的很多問題,在尼赫魯那里都是兩眼一黑,他已經漸漸了解不到實情了。
最終,他已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大志,現實也結結實實給他上了一課。
1962年10月20日,對印自衛反擊戰打響,同年11月21日戰斗結束。
全國上下的印度人都傻眼了:
短短一個月時間,印度3個旅被基本全殲,傷亡人數高達8900人,各類火炮、飛機、坦克、汽車都被中國軍隊繳獲;
中方的傷亡大約是在2400人,其中不少還是因高原惡劣氣候造成的。
這場戰斗在中國的抗侵略歷史上并不出名,比起抗美援朝這樣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大戰,打打印度確實沒什么可提的。
可到了印度這,此戰變成奇恥大辱。
就算是為了支持率,尼赫魯不得不編造很多謊言來安撫民眾。
民眾的期望徹底落空后,在尼赫魯政府的誆騙下,他們也形成了對中國仇視情緒,仇恨的種子一旦形成,辟謠都很難。
因此,哪怕此事過了幾十年,還會出現印度軍隊在中國邊境挑釁的事件出現。
直到那些“絕密”被印官方披露,才慢慢有人恍然大悟:
原來中國始終不愿通過武力解決領土爭端;原來中國當年是主動撤軍的。
近些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之間在經濟上的捆綁也使得未來沖突的可能性持續降低。
但對于印度那些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更需要做的就是正視歷史,以史為鑒。
關于1962年發生的那場對印自衛反擊戰,你還知道哪些歷史細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
1、 潘前芝:1962中印邊境沖突,尼赫魯出現哪些誤判? 《觀察者網》
2.、毛澤東為什么把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稱為“軍事政治仗”? 《文匯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