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賡續·翰墨傳薪——丁成東博士的書法藝術與學術人生
在當代書壇,丁成東的名字猶如一管勁竹,既承載著東方美學的深厚底蘊,又透露出跨界交融的清新氣息。這位游學東瀛十二載、最終扎根中原的書法學者,以筆墨為舟楫,在書法史論的海洋中溯流探源,在中日文化交流的長河上架設橋梁,更以篆籀之法為基,開辟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境界。
一、東渡求索:以書道為鏡照見文明
丁成東的書法之路始于對傳統的敬畏與叩問。早年負笈東瀛的經歷,為他打開了觀察書法藝術的雙重維度。在東京的櫻花紛飛中,他先后摘取文學碩士、書道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系統研習日本書道從平安王朝到現代流派的嬗變軌跡。這段歲月里,他不僅精研三筆三跡的古典范式,更深入考察日本現代書法對抽象表現主義的接納與轉化,在《日本書道史》《中日禪宗墨跡比較研究》等論文中,已然顯露出其治學特色——以微觀考據洞見宏觀文明對話。
學成歸國時,他行李中除卻沉甸甸的學術積淀,更有對書法本質的深層思考:當毛筆觸碰宣紙,筆鋒的提按頓挫間,究竟流淌著怎樣的文化基因?這種追問,成為貫穿其藝術生涯的主線。
二、教壇耕耘:三尺硯田育桃李
作為鄭州大學書法學院的中青年骨干,丁成東的課堂始終氤氳著墨香與思辨的氣息。他首創的"四維書法教學法"在學界引起關注:以技法訓練為筋骨,以史學脈絡為血脈,以美學鑒賞為神韻,以文物修復為實證。在篆書研究所的方寸天地間,他常持一卷戰國竹簡,向學生演示蟲蠹痕跡如何透露古人運筆節奏;或展開唐代墓志拓片,解析碑刻風化對筆意的影響。這種將文獻考據與實物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筆法理論變得可觸可感。
更值得稱道的是其國際化的學術視野。在泰國烏隆他尼皇家大學的云端課堂上,他以《蘭亭序》與泰國貝葉經書的比較閱讀,闡釋東方書寫美學的共性;在格樂大學的博士生論壇中,他引導學子探討"線"作為視覺母題在中日泰藝術中的嬗變。這種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恰似其筆下的篆書線條,在蜿蜒中見筋骨,在流轉中顯精神。
三、筆墨造境:古法今用的篆書新語
丁成東的書法創作,是學術思考的物化呈現。觀其篆書,既非徒守《說文》的刻板摹古,亦非追求視覺沖擊的變形游戲,而是致力于構建"金石氣"與"書卷氣"的對話場域。他深諳清代篆書三大家之精髓,卻能跳脫窠臼:鄧石如的雄渾被他化入筆勢的起伏節奏,吳讓之的婀娜在其筆下凝練為提按的微妙變化,趙之謙的奇崛則轉化為章法布局的張力。
其代表作《大盂鼎銘文長卷》頗能體現這種藝術追求。通篇以商周金文為基,卻融入漢簡的率意與六朝碑版的方峻。結字上,他大膽突破"篆引"秩序,將縱向取勢的字形處理為左欹右側的動態平衡;用筆方面,中鋒與側鋒交替,在保持篆書圓轉特性的同時,讓線條邊緣呈現出微妙的漲墨效果,恍若青銅器歷經三千年氧化形成的斑駁銹跡。這種對"殘缺美"的自覺追求,正是其文物修復經驗在創作中的投射。
四、文明互鑒:在對話中激活傳統
作為中日書法交流史的研究專家,丁成東始終以"文化擺渡人"自許。他策劃的"東瀛歸來——日本書道名品展"在鄭州、東京兩地巡展時,特意將日本假名書法與中國古代草書并置,讓觀者直觀感受"游絲"筆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長軌跡。在《中日書法比較研究》專著中,他提出"筆意共生圈"理論,認為從飛鳥時代至江戶時期,中日書法始終存在"技術互鑒—精神分流—再融合"的循環模式,這一觀點為理解東亞藝術圈提供了新范式。
這種學術理念也滲透在其藝術實踐中。他創作的《心經》十二條屏,以小篆為基,卻將日本少字數派的構成意識融入章法,每屏獨寫一字,通過墨色濃淡與空間留白的精心經營,使傳統經文煥發出當代裝置藝術的視覺張力。這種"舊瓶新酒"的創作策略,恰似其人生軌跡的隱喻——在跨文化體驗中完成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五、余韻悠長:筆墨當隨時代
當我們在丁成東的書法世界中徜徉,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學者的成長軌跡,更是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精神圖譜。他以筆為槳,在學術與藝術的雙槳劃動中,讓古老的書法藝術穿越時空,在與現代性的對話中永葆生機。這種對傳統的深情凝視與勇敢超越,或許正是當代書法人最珍貴的品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