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楊婧雪
編輯丨劉恒濤
圖源丨厚德明心
2021年,推動倪子君放棄基金會事業,選擇創業,背后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當時她發起和運營的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要參與民政部評級,根據規則,如果有政府采購,評級就會更高。團隊一查,發現有城市的心理咨詢采購項目高達320萬,而且并非個例。倪子君感到,社會對心理服務的需求已經到了一個水準線。
另一件事,是生成式大模型GPT的出現。
“我在線上看了同學的演示之后,當時就坐不住了,我知道生成式AI大模型,將全面顛覆心理服務行業。”倪子君說,那一天,她在辦公室走來走去,停不下來,內心澎湃。
2021年3月5日,倪子君和自己的博士導師、心理學大咖彭凱平教授有一次交談。
倪子君說,這么多年,人們一直說心理學的春天來了,但實際上從來沒來過,因為有效市場沒有形成過,疫情以來,心理問題凸顯,政府重視了,人們的付費意愿高了,我們要開始做這個事兒。
彭凱平說,早就應該做了。
倪子君的丈夫,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創始人,知道創業的難,常常在她耳邊說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將近半年時間,倪子君每天早上睜開眼就問自己,該不該創業,直到有一天早晨,她做了決定。在客廳,她向丈夫分析了自己做這件事的緣由和發心。丈夫最后表示無條件支持,答應給她資金支持,做她的創業導師,同時,還要分擔她可能無暇顧及的家務。
“我之前做公益,做得非常開心,基金會做得非常好,我們是4A級基金會,是那一期里最高的評級了。”倪子君說,但她還是義無反顧選擇了創業。
2021年6月28日,2003年就已經注冊的厚德明心重新啟動。作為清華MBA的心理學老師,倪子君在課堂上向學生發出英雄帖,召集一幫人,組建了一支融合技術和心理學的人才團隊。
倪子君要做的,是用大模型賦能心理學,服務每一個需要的人。
打造幸福科學館,從ToG轉向ToC
厚德明心啟動之后,倪子君租了一個大開間,既做會議室,又做辦公室,用她的話說,還是個草臺班子,一堆人圍在桌子前,大家討論,應該先從什么做起呢?
倪子君是把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多年來,她一直專注于積極心理學的普及和服務。包括在清華MBA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與盛景網聯合作開設企業管理和家庭幸福的課程,發起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在中國約3300多所學校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
但是,用大模型做心理服務,對她來說是新的挑戰。
倪子君和彭凱平商量,兩人一致認為,應該先讓人們知道幸福這件事,于是,厚德明心在臺州黃巖區,與當地政府合作,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積極心理學科普與體驗中心——永寧幸福科學館。這座4300多平米的幸福科學館,2023年正式開放運營,是全世界第一個積極心理學的體驗和服務空間。
永寧幸福科學館外景
幸福科學館有六大功能,包括心理科普、心理測評、心理學習培訓、心理一對一服務、心理訓練、綜合心理管理。在幸福科學館,有各種幸福體驗互動裝置。倪子君說,眼耳鼻舌身,人的各個感官都和幸福有關。幸福科學館的裝置,利用眼動技術、生物反饋、腦電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讓市民通過感官了解幸福的科學原理。
“就像以前每個城市都有科技館一樣,我們要給城市建幸福科學館,讓大家知道幸福是怎么回事。”倪子君說。
幸福科學館由政府出資建設,厚德明心提供整體設計、技術設備和運營支持。在黃巖的幸福科學館,開展了公務員的體檢,學生的幸福體檢、幸福課,還有社區老人的阿爾茨海默癥檢測等。目前,厚德明心已經與重慶、鄂爾多斯、江西吉安等城市達成合作,與常州合作的幸福科學館即將開建。
除了G端業務之外,厚德明心還有面向學校、企業機構的B端業務,以及面向個人的C端產品。
厚德明心與學校合作設立幸福空間,為老師、學生、家長提供積極心理學測量與服務;與企業合作推出員工幸福計劃,幫助員工提升個人自信、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職場發展等方面的能力。
參觀人員在幸福科學館體驗趣味心理測試
目前,厚德明心收入一大半來自ToG的業務。
倪子君透露,厚德明心將慢慢轉向C端。
“經過對行業的研判,我們發現要做心理服務,帶給人們溫暖,不能靠賣鍋爐,最終使命要達成,讓更多人更幸福,還是一定要針對C端每一個個人。”倪子君說。
C端業務,第一個是針對家庭幸福服務。
“我們做過非常多人群的心理服務,發現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幸福感是一生的幸福底色。而在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媽媽,她跟丈夫的關系,跟孩子的關系,是孩子的幸福底色。”倪子君說。
因此,厚德明心有一塊業務,是針對幸福媽媽展開家庭教育課程。同時,還有線上的青少年團體輔導,和線下的夏令營活動,以及親子營、媽媽幸福年卡等標準化產品。
第二項業務,是積極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厚德明心開發了積極心理學大師課。大師陣營非常豪華,包括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以及積極心理學之母、哈佛大學教授埃倫·蘭格。同時,還有清華大學第一任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以及首個在中國從事積極團體輔導的樊富珉教授。除了系統的課程之外,針對專業人才的培訓,還搭配現場直播課,配備24小時導師團。
引入哈佛積極心理學,傳播心理學概念
倪子君是把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引入中國并開展廣泛實踐的第一人。
2006年,倪子君接觸到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由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主講,在哈佛爆火,排名超過王牌課程《經濟學導論》,引得CNN等媒體紛紛報道,也引起倪子君的好奇:哈佛的精英學子,為何會對這樣一門課感興趣?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優勢和美德的幸福的科學,可以幫助每個人過上蓬勃的人生。”倪子君說,上世紀末,積極心理學被學者提出導論,開始研究人如何能生活得更好、更快樂。積極心理學逐漸成為整個心理學界新的風向,很多心理學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做研究。
2006年8月,倪子君邀請泰勒博士來到北京,和清華大學商談相關課程的合作,把積極心理學引入到了清華大學。
雙方在兩個層面展開合作,第一個合作,由泰勒博士親自主講,面向企業家和社會名流,講授卓越領袖幸福體驗課。第二個合作,是課程體系的合作,倪子君把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做了本土化梳理,引入到清華大學MBA課程,并擔任講師。
從2011年開始,倪子君在清華大學MBA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擔任講師15年。同時,她還到中國聯通、中海油、國資委、奧組委等組織機構和企業講課,用積極心理學助力企業管理。
2012年,受盛景網聯邀請,倪子君成立盛景幸福研究院,并擔任院長,面向企業家群體及其家人開設四門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包括積極領袖力、幸福的力量、幸福女性課堂,同時,針對企業家的孩子,開設了青少年積極心理的訓練營。
之后,倪子君師從心理學家彭凱平,攻讀了清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和導師代表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盛景網聯、亞杰商會一起,發起了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每年發起兩期全國校長可免費參與的課程,開始以公益的方式傳播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約3300多所學校開展了積極心理學教育。
母親去世,讓她重塑人生意義
如果往回追溯,倪子君從事心理學事業的根本推動力,應該是母親去世帶來的連鎖影響。
倪子君出生于青島,學生時代的她,非常積極活躍,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學開始,倪子君一直擔任學生干部,而且還是學生大隊長、區大隊長這一類級別最高的學生干部,學生時代的她一直非常活躍,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還主持青島的學代會等學生會的各種活動。
“這背后非常重要的、積極的原因,是我生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倪子君說,她的父親是一個軍官,媽媽是中國最早的創業者之一。媽媽非常開明,兩個人無話不談,甚至倪子君考上北京理工大學之后,談戀愛的事都和媽媽交流。
倪子君順利考入北京理工大學,當時一門心思要出國。但是,母親的突然去世,讓她的人生來了一個大轉彎。
“我媽媽去世的時候,我才上大三,這件事讓我發現人生沒有意義。”倪子君說,這場變故讓她從順風順水,陷入了人生的一段迷茫期。
“母親去世的時候只有52歲,她創業很辛苦,我那時候覺得她的一生特別不值得,她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倪子君說,追悼會的時候,很多人甚至伏在她的母親身上哭,但是這些母親都不知道了,倪子君哭不出來,開始覺得周圍的一切很沒有意義。
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倪子君在父親的建議下,入伍成為軍官,然后考入清華MBA,倪子君說,自己做這一切,似乎都只是憑著慣性,并非發自內心。
母親去世留下的空白,讓倪子君從小建立的意義感喪失,她與周圍開始變的隔膜,與世界一直無法建立新的聯系,直到讀清華大學MBA。
“考上清華MBA之后,我突然間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就是學做企業?要掙錢?它的意義在哪兒?”于是,倪子君推遲選課,做大量的訪談,詢問身邊的每個人:你活著是為什么?你想得到什么?隨著對話的人越來越多,她發現所有的人都想要快樂,但無論有多少的財富、多高的地位,好像每個人都不那么容易快樂。
快樂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見得人人有,倪子君說,她覺得這應該是一個方向。在讀MBA期間,倪子君一直在思考,人為什么活著,應該去向哪里?她所有的個人作業,包括最后的大論文,寫的都是心理學方面的商業計劃。她的論文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主任發現,兩人聯合發表了論文,這在清華MBA歷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
在清華MBA在讀期間,追問人生的幸福和意義,成為倪子君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系的契機,由此,她的事業開始走向心理學領域,重新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要尋求扎實的成長,要創造價值”
在清華讀MBA期間,倪子君開始探索在心理健康領域創業,她與兩位同學創立了厚德明心,組建團隊,為企業和學校等組織機構提供心理培訓服務,提升組織效能和員工個人幸福感。國家級心理咨詢師的認證剛剛開始,倪子君就通過考試,成為第一批國家認證的心理咨詢師。
畢業后,倪子君原計劃前往德國,繼續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在德國學習德語期間,她接到了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欄目主編的邀請,回國加入了節目組。在央視工作期間,倪子君參與制作了中國第一檔心理咨詢節目,節目收視率很高,向大眾普及了心理咨詢的概念。
此后,在倪子君師從彭凱平,攻讀清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之后,成立盛景幸福研究院,發起并運作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在心理學領域已經耕耘25年。
如今,厚德明心重新啟動已有四年,在倪子君的心目中,C端最重要的業務,是用AI賦能心理服務,讓每個需要的人可以有一個24小時陪伴的AI積極心理學機器人。
倪子君認為,AI能夠解決傳統心理咨詢的三大痛點:首先是及時性,隨時隨地可以交流;其次是安全感,AI可以解決客戶與真人心理咨詢師的信任隔閡;第三是專業性,心理咨詢師基本上最多用三種療法,但是AI可以運用所有的療法。
智能談心機器人,是厚德明心開發的心理學大模型,承擔著倪子君“用高科技賦能心理學”的使命。厚德明心以彭凱平為原型,開發了彭凱平談心機器人等AI產品,實現24小時AI積極心理學機器人陪伴,目前已經開始提供給個人用戶使用。
倪子君說,在AI訓練上,厚德明心擁有來自心理熱線的大量真實對話語料,這些數據在經過脫敏清洗后,成為了AI的訓練數據,不斷優化算法。目前,厚德明心的應用已經拿到了國家垂直心理大模型的備案。
攻讀清華MBA,從哈佛大學引入積極心理學,再到為企業家開設幸福課堂,做公益,最后到2021年創業,用AI賦能心理服務,倪子君走了25年。正是這25年的累積,讓厚德明心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倪子君說,創業第一年,厚德明心就盈利了,營收過千萬,第二年就增長了300%。同時,厚德明心也完成了第一輪融資,投后估值2.2億元人民幣。
母親去世后這些年,倪子君從迷茫到堅定,重新確立了生命的意義,是母親以另一種形式對她的重塑。
母親去世10年后,倪子君和哥哥把她的骨灰從八寶山帶回青島安葬,安葬完之后,他們一起去對面的山坡漫步,山坡上有漫山遍野的喜鵲。
“我哥哥說,媽媽的一生非常值得,她做了她愛的事情,創造了很多社會價值。”倪子君說,“我當時就做了一個決定,我這輩子不享受功名利祿,因為母親的經歷讓我知道,這些沒有意義。我要去尋求扎實的成長,要去創造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