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蒸騰的午后,翻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見"小暑,六月節。暑者,溫熱之氣也",忽聞窗外蟬鳴如沸。此時斗指辛,太陽黃經達105度,江淮流域"出梅"迎伏,嶺南大地"禾到大暑日夜黃"。小暑如一道分水嶺,將夏日的溫存與酷烈悄然劃開。
這個浸潤著稻花香的節氣,藏著中醫"冬病夏治"的黃金契機。《黃帝內經》所言"春夏養陽"的深意,在此時愈發清晰——不是追逐清涼,而是借天地陽氣,固本培元。
小暑三物候里的養生啟示
人們往往認為每個解其中的三侯是為了指導農耕而設置,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三侯中也隱藏著養生的規律,我們來看看小暑三侯中的養生啟示便可以知其一斑。
溫風至:東南季風裹挾濕熱,人體毛孔舒張,正是"陽浮于表,陰伏于內"之時。宋代《文昌雜錄》記載"暑月以井水浸瓜"的舊俗,暗合"以陰濟陽"的平衡之道。
蟋蟀居宇:穴居的蟋蟀遷至庭院墻角,恰似提醒人們"避暑莫貪涼"。清代醫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特別提醒:"夏月冰水、冰酪,尤宜節制。"
鷹始鷙:老鷹開始搏擊長空,對應人體陽氣升騰之勢。此時晨練宜選"金雞獨立""八段錦"等導引術,既升發陽氣,又避免大汗傷陰。
食飲有節:五味調和防暑濕
三宜食:
新麥醒脾:北方"食新"習俗講究用新麥做面,佐以黃瓜絲、芝麻醬,既應時令又防"苦夏"。
蓮藕清補:江南水鄉的荷塘三寶(蓮藕、菱角、茭白),配幾片宣州火腿煲湯,清而不淡,補而不滯。
豆湯祛濕:嶺南的"五色豆湯"(赤小豆、綠豆、黑豆、黃豆、白扁豆),暗合五行相生之理。
三忌口:
晨起空腹忌飲涼茶,易傷脾陽,可改飲霍山米斛泡的"朝露茶"。
正午驕陽下忌食冰鎮瓜果,明代《遵生八箋》建議"西瓜懸井中鎮半日,去其寒性"。
夜市燒烤配冰啤尤忌,《老老恒言》早有告誡:"夏月火旺克金,辛熱之物當慎。"
起居有常:借天時而養真氣
子午雙修:
卯時(5-7點)起床曬背,借少陽之氣驅寒濕,老蘇州人謂之"曬伏"。
午時(11-13點)小憩"養心覺",蒲扇輕搖替代空調,契合《養生論》"夏季常要心在液中"之訓。
古法今用:民俗里的養生智慧
曬紅綠:江南"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不僅是防霉防蛀,更暗合"借陽祛陰"的中醫理念。將冬季常穿的衣物晾曬,可防寒濕侵體。
飲伏茶:溫州百年藥鋪至今延續著"免費伏茶"傳統,用夏枯草、金銀花、甘草等十味草藥煎制,茶攤青花瓷缸上還刻著"暑氣消,心火降"六字真言。
佩香囊:蘇州繡娘縫制的薄荷艾草香囊,不僅驅蚊,其辛涼之氣更可通竅醒神,暗合《本草綱目》"芳香之氣能避穢惡"的記載。
竹影搖窗,忽憶起《山家清供》里記載的"清風飯"——用糯米、龍腦、牛乳蒸制,冰鎮后獻給宮闈消暑。而今人養生,倒不必如此奢費。一壺陳年六安瓜片,幾片井水湃過的蓮藕,再伴半卷《千金方》,便是最好的消夏良方。小暑之美,正在這"熱未至極,養正當令"的從容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