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字都蘊含著深刻的內容。比如暑,其是人們用來表示炎熱的天氣,所以在二十四節氣中,總共有三個以“暑”來命名的節氣,即小暑,大暑以及處暑,每個階段的熱度都是不同的,其形象地展示了夏季中的炎熱變化趨勢。在暑的基礎之上,人們又繼續觀察和總結,制定了三伏天,其更能準確地反映出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俗話說“小暑至,伏天來”,所以小暑節氣的臨近,也就在告訴我們三伏天的開啟將進入倒計時。
其實這幾天的氣候已經明顯有種三伏天的味道了,高溫,多雨,潮濕,氣象變化快,汗水總是在不經意間往外冒,濕了發絲,也濕了衣背。人們不禁在心中疑惑,入伏前尚且如此,開始數伏后,會不會更加悶熱呢?這需要結合今年三伏天的具體時間來了解。
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夏至交節在6月21號,在此前一天也就是20號,正是庚申日,根據10天出現一個庚日的紀日規則,所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出現在6月30號,再以此類推兩個庚日,也就是加上20天,便是今年正式入伏的時間,即7月20號。中伏不固定,所以我們要看末伏,其與立秋日期相關,也是結合庚日來計算,即立秋之后的首個庚日為末伏的開始日期,今年立秋交節在8月7日,這天為戊申日,根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順序可以退出,8月9號為庚日,那么這天便是末伏。從出頭伏到進末伏之間,正是中伏。所以我們就可以推算出2025年的三伏天時間表如下:
三伏天入伏的時間是變化的,總的時間也不固定,所以不同的年份也會有所差異,結合老輩人總結的經驗,從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中可以總結出3個好消息,1個壞消息,還有2個早準備,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們要了解。
3個好消息
好消息之1、今年為“母伏”
三伏天是結合節氣與干支歷而確定的,其時間表是以公歷來表達的,不過在我國民間,農歷更能準確地反映節氣以及物候變化,所以在很多時候,人們也都會在公歷的基礎上,看看農歷。依照鄉間說法,入伏的農歷時間為單數,則為公伏,雙數,便是母伏,且有著“公伏熱,母伏涼”之說。今年的入伏是在農歷當中的六月廿六,由此可以得出,今年為母伏,天氣可能會比較涼爽。當然涼爽是夸張的說法,但從公伏與母伏的對比中,可以讓我們松一口氣。
好消息之2、今年為“縮短版”三伏天
三伏天的總長度是變化的,有著30天和40天之分,而今年恰逢30天的短版三伏天,前后僅有30天,相比之下,要比近10年的超長版少了四分之一。這樣的情況可能意味著悶熱蒸煮的天氣會相對短一些。
好消息之3、今年為閏六月
與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還是閏六月,而關于這樣的情況,民間也早有說法,那就是“一年倆六月,三伏不見天”,不見天,有著看不見天日之意,也就是遇到閏六月時,三伏天里的陰雨天氣會更加頻繁密集。而降雨可以帶走一部分暑熱,帶給人們清涼之感。同時這段時間正是作物生長的關鍵期,而此時降雨充足,也就會令作物獲得更好的生長,從而獲得豐收
1個壞消息
今年為“秋包伏”
通過對比立秋以及最后一伏的先后,民間有著“秋包伏”以及“伏包秋”的說法,即立秋當天數末伏便是“伏包秋”,而若是最后一伏出現在立秋之后便是秋包伏,這樣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今年也不例外。所以整個末伏都在立秋當中,老人們說“秋后一伏,熱死老牛”說描述的正是秋包伏的天氣。人們通過觀察發現,每逢這樣的年份,即使過了立秋節氣,暑熱也不見散去,依然悶熱,而且很有可能會出現秋老虎天。所以說今年立秋之后,依然要注意防暑避暑。
2個早準備
早點調整作息
三伏天里,不僅熱,而且潮濕,人們代謝快,消耗也多,所以在入伏前要盡量把身體養得強壯一些。在飲食上注意補充營養,同時充足的睡眠也非常重要,不妨從現在就調整作息,早點睡也早點起,在中午適當補補覺,并且養成規律的作息。這樣在三伏天到來后,也能更好地適應。從而平安順利地度過。
暑期旅游早點出發
每年的7、8月份為暑假時間,屆時學生們都放假在家。如今生活好了,家長們都會帶著孩子借著暑期到外邊旅旅游,看看世界,增長見識。從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來看,7月20號入伏,且往往是在中伏到末伏為最熱的時候,所以暑期旅游可以趁著三伏天的熱度還沒到,適當安排得早一點,這樣在旅途中也能涼爽舒適一些。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