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斗拱、藻井、飛檐之類大家熟悉的傳統建筑構件,相對來說,懸魚或許大家會比較陌生。畢竟在接觸中國古典建筑內容之前,小君也不曾關注過它。如今,小君才發現,中國傳統建筑構建中,每個構件都是別致而獨具魅力。
就如同懸魚,在建筑中它并不特別的顯眼,一般置于屋檐底下,位于懸山或者歇山建筑兩端的扇面博風板下面,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他就垂于正脊,大多是由兩篇木板雕刻而成的作為建筑的裝飾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亦嘗試了人們祈福平安,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
畢竟舊時的房子多是木造結構,因此存在的最大隱患就是火患。因此,懸魚的名字和最初形貌取的就是魚乃水中之物,最是克火。且魚還有年年有余、多子多孫的美好寓意,因此就成為了體現建筑上吉祥美好的祈愿了。
作為并不涉及具體功用,以裝飾為主的傳統建筑構件,懸魚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傳說。
據傳,東漢時期羊續被任命為南陽太守。當他上任后發現南陽地區的社會風氣相當用宿舍吃,官場上亦是吃喝送禮之風盛行。但出身名門的羊續卻保持著清廉的官風,因此相當看不慣當地的風氣。于是,當地的府丞得知羊續愛吃魚,便送來了一條當地有名的白河鯽魚,于是羊續便決定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委婉地整頓當地的風氣。于是他將送來的魚懸到屋檐外的柱子上,任其風吹日曬成了魚干。當府丞再次送來一條大魚時,羊續指著屋檐下的魚干,告訴他以后不必再送了,上次送的魚還在這里呢。府丞羞愧不已,悄悄取走了那魚干,此事傳開之后,南郡百姓無不稱贊,敬稱羊續為 “懸魚太守”。從此,“懸魚” 便成了為官清廉的典故,常被引用。
不過故事歸故事,關于懸魚的淵源我們還需從歷史中挖掘。
從傳說的發展邏輯來看,應是先有實物,再有傳說的流傳,可見在東漢時期,人們便有懸魚之說。不過關于懸魚源起,還有專家主張應是來自于周朝人在棺木上的裝飾品懸魚。人們推測周人棺木上的飾品應是仿照建筑技法而來,但無奈如今并無確切憑證。
若從實證的角度來追溯,懸魚起源于唐代應是最保守的關店了,畢竟在唐代的建筑禮制中確實有關于懸魚的規則,相對來說比較質樸,多是用兩塊木板合拼而成,要么素面要么雕刻卷云紋案。
到了道宋代之時,懸魚的形制大體還保留了魚形的本貌,但明清時期懸魚的形態就越發的抽象化、符號化了,且有了南北分化。
南方建筑多以原木精雕細刻,如福建古典民居中多有雙魚造型或是蝙蝠造型,而蝙蝠造型取的就是“蝠”與“福”的諧音,這亦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體現。而北方建筑則多建磚砌、琉璃材質的懸魚,而造型也多見卷云、花瓶、如意等各種吉祥紋理,看起來相對更為渾厚大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