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過程,就像暑假前的最后一堂課,在期待中變得越來越漫長,卻也總是讓人雀躍不已。
我們看到了很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制作精良,一些學校的通知書里,還會附贈很有院校特色的小禮物,讓人感覺誠意滿滿。
而一張“不合格”的錄取通知書,就會破壞這種感覺。就好像最后一堂課還沒放學,老師就通知:暑期留在學校補課吧。
“哪怕你給我一張紙呢?”最敷衍通知書出現,還以為是詐騙信息
大學招生這段期間,有些學生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通知書。明明自己沒報考這所學校,但是通知書卻寄到了。
看名字貌似也挺有實力,為什么會忽然錄取我呢?怕不是野雞大學吧?所以,同學們在翻看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保持著警惕。
這名學生也是,他翻看著手機里的錄取通知書,一臉茫然。隨后有些失望又有些興奮的拿給家長看:看,我被錄取了。
家長看著手機里那個機械又冰冷的文件,再看看學生空空如也的手:怎么連個紙質的通知書都沒有?這不是詐騙軟件吧?
最關鍵的是,這還不是一份普通的本科錄取通知書,而是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長安大學確實也是學生報考的院校。
我們姑且相信,學校的做法是為了環保和方便。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行為確實挺掉價的,也因此被網友稱為,今年最寒酸的錄取通知書。
錄取通知書應該被電子版取代嗎?
在沒有電子版的時候,錄取通知書有著神圣的意義。就算畢業多年,也有學生能找到當初自己辛苦收藏的錄取通知書。
翻看紙張的時候,能回想起那年夏天的激動,蟬鳴,和爸媽的笑臉。如果以后都變成電子檔,這份獨屬于青春汗水的回憶,也會變的冰冷。
或者說,我們在拋棄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唐代國子監的“通關牒文”需加蓋三枚官印,明清科舉的“捷報”必用朱砂題名。
民國大學的錄取書甚至印著校長親筆題寫的校訓,南開大學的通知書嵌入蓮花種子,寓意“一粒新芽破土”。
東南大學的燙金鏤空雕出校門輪廓,陽光下流轉如琉璃,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鐳射卡”在黑暗中會浮現星河圖案。
這些精心設計的紙頁,本質是高校遞給新生的第一封情書,它以觸手可及的質感宣告:從此刻起,你的人生將與此地血脈相連。
但這份浪漫,也有成本在內。給5000名學生制作精裝通知書約耗資30萬,而研究生規模更大的院校若同等投入,年成本輕松突破百萬。
當環保理念撞上行政壓力,研究生的儀式感便成了最先被犧牲的裝飾品。但這樣被忽視的,不僅僅是那張紙承載的情感重量。實體物件能激活大腦的情感記憶中樞,這是電子文檔永遠無法替代的魔法。
筆者寄語:
教育的終極使命,是讓每個求知者確認“我被鄭重托付”。“大學之重,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之愛。”
錄取通知書雖然不是必需品,如果想要儀式感,也可以自己打印出來裝裱起來。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考上了研究生,或者本科院校。
收到錄取通知的時候,你是想要一張飽含設計感的紙質通知書和小禮物。還是能夠為環保做貢獻,為學校節約經費的電子檔?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