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張大爺,去年做了一件自認“明智”的事情。
因為自己重病在身,沒有多少時日了,而老伴呢,又是半癱,需要人伺候。
所以趁著清醒,他就想著把“身后事”交代清楚,好在自己離開后,能讓老伴有一份保障。
于是,他就叫來自己的兒子、兒媳,把一輩子和老伴辛苦攢下的十萬元,交給了他們。
而目的,就是希望兒子兒媳以后能善待老母親。
張大爺的兒子、兒媳,在病床前也表了態,承諾一定會孝順母親。
可是張大爺剛去世沒多久,兒子兒媳就換了一副嘴臉。
平常吃飯,從來不讓母親上桌。
來探望的親戚帶的禮品,也全收在了自個屋里,老太太連見都見不著。
去年春節更過分,兒子兒媳帶著孩子們開車出去游玩了,把老太太一個人留在家里,只給了幾個干冷的饅頭充饑。
還好鄰居看不下去,把老太太接到了自個家里,這才吃上了一頓熱乎飯。
說起來,也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像這種事情,并非個例。
很多老人覺得,把畢生的積蓄全留給兒女,能換來“養兒防老”的保障。
可事實上,現實遠比想象的殘酷的多。
那些傾其所有為存款早早給兒女的老人,大多都難逃2種結局。
01.經濟自主權喪失,生活仰人鼻息
當老人雙手奉上積蓄,就如同主動卸下了護身的鎧甲。
他們以為這種做法能換來兒女的感恩和孝順,殊不知,卻讓他們看見了人性當中的詭譎與復雜。
比如,被動與無奈,可能會成為常態。
沒了積蓄的老人,小到添件新衣,大到看病買藥,每一筆支出都得朝子女開口。
那份“手心向上”的尷尬,與尊嚴的磨損,就像是鈍刀子割肉一樣,盡顯被動與無奈。
此外,生活質量也會有下降的風險。
當子女自顧不暇,或者心存私念時,那么一旦把錢全都交出去,那么老人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可能被忽視。
當然,更重要的是,那筆曾帶來安全感的存款,一旦離手,那么埋藏在心底的焦慮,便如藤蔓一樣滋生。
就像社會學家李景華說的那樣:
經濟自主是老人晚年尊嚴與安全感的基石,過早放棄,等于將命運完全交托于他人之手。
哪怕是最親的子女,仰人鼻息、伸手要錢的滋味,也并不好受。
02.親情或被金錢撕裂,晚年陷入紛爭之中
網上有句話是:錢可以解決99%的煩惱。
換言之,若是手里沒錢,就有可能滋生100%的問題。
對應到親情上,也是如此。
老人懷里揣著厚厚的荷包,平常想吃啥就買啥,不必看兒女的臉色,也毫不擔心會拖累兒女的未來。
這種身上有錢的“底氣”,往往更能引起兒女的尊重。
但反之,若是把積蓄全留給兒女,可能剛開始兒女都笑臉相迎,對你極盡感恩,但是時間一長,親情就會被金錢撕裂,慢慢變質。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
他說,中國的人際關系像是石子投入水中,以自己為中心,一圈圈推出去。
可當父母把所有資源都給了子女,這圈就縮成了一個點,子女的需求成了唯一的中心,父母的感受反而成了“最外層的水波”。
更重要的是,人性當中本就有“趨利避害”的一面。
老人有錢時,子女都愿意承歡膝下、爭先展現孝順的一面。
可一旦沒了錢,都想著躲遠一點,生怕給自己的生活添亂。
時間一長,老人的感受被忽略,兒女也多有怨懟,就很容易讓親子關系疏離,家庭矛盾頻發。
而“養兒防老”這四個字,也會變成一張空頭支票。
03.有遠見的老人,懂得愛要“留白”的道理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不是“全部給出”才算圓滿。
那些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愛“留白”。
比如,留一筆“養老錢”,哪怕只有幾萬塊,也能在生病時給自己兜底,避免“求子女”的難堪與尷尬。
比如,會在能力范圍內,托舉兒女的人生,但不會傾盡所有,喪失自我。
就像買車買房、幫帶孩子,肯定會幫襯一些,但是也會給自己留有余地,避免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還有,不會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而是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這種“邊界感”的把握,也讓子女意識到父母并不是只為了孩子而活的。
從而,也就沒有那么多理所應當、天經地義。
其實,很多時候,年輕人總會覺得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錢。
可實際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就會慢慢懂得:
父母的錢,是他們安度晚年的底氣和體面。
所以,千萬別讓過早的金錢交割,涼了父母的心,污了孝道的名。
而對于老人來說,也要記得:
有些保障,自己緊握在手,家庭反而更能維系長久的溫情。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