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寫作者都在寫名人,不是寫蘇東坡就是寫魯迅,不是寫韓愈就是寫歐陽修,有的還寫近代的所謂大師們。當讀書人讀書的時候,滿眼都是這樣的名人事跡,就會認為文章有同質化的現象,進而產生審美疲勞。那么,不寫名人不行嗎?
相對于那些創新乏力的作者來說,當然不行。他們沒有什么創新能力,只能吃名人的飯,就是寫名人的事跡,寫名人的情感,寫名人的花邊新聞,以此賺一些稿費。倘若讓他們寫一寫自己的思想,寫一寫自己的感悟,就真的乏善可陳了。他們就是寄居在名人身上的寫作者,不寫名人,簡直會要了他們的命。在他們看來,名人的事跡應該普及,關于名人的文化更應該普及,而他們做了名人文化普及的先鋒或助力者。名人的世界應該大書特書,讓名人的光輝澤被后世,也讓一代一代的人學習名人的精神。可是他們的境界過于狹窄,并沒有看到這樣的名人是被主流意識形態改造了的名人,是被權力系統修改了的名人,而不是名人本身。寫名人的時候,他們會把名人弄成神來寫,似乎名人沒有任何缺點,即便名人被貶了,也仍然心理強大,人生快意,不會在乎宦海沉浮。倘若始終從擁護名人的角度來入手,那么他們筆下的名人就是真的,會成為沒有任何缺點的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會為尊者諱,避免寫名人的缺點和毛病,避免寫名人的各種齷齪事,而只是凸顯名人光輝的一面。似乎名人光輝的一面可以影響后人,給后人帶來正能量。但這種片面化的寫法卻遺毒甚廣,很容易把名人弄成牌位,而不是還原名人本身。
長期以來,人類似乎有著英雄崇拜情節,不但要崇拜那些民族英雄,而且會崇拜那些名人。英雄會成為名人,但名人并不一定是英雄。一些文化名人會寫詩作文,流傳千古。這樣的名人為數不少,但需要伯樂發現,倘若沒有伯樂,那么這樣的名人就很容易淹沒在歷史煙云之中。寫名人的人似乎就是伯樂,但他們只看中了名人身上的光輝亮麗一面,寫完之后還覺得受到了名人的同化,自己也變得光輝起來。就像某位大學女教授講《論語》一樣,順便講孔子,卻最終被北大的學生轟下了講臺,因為她講的都是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講法,雖然宣傳了他認為的正能量,但把《論語》和孔子講歪了。很多后代寫名人的作者都有這方面的缺陷,很容易把名人寫得神乎其神,寫成某種佛教或道教思想的秉承者,寫成人格強大的標志,卻偏偏忽略了名人的人性,忽略了名人全面的刻畫。寫蘇軾的就注重他的詩詞,尤其注重他被貶之后的詩詞,注重他的心態,卻不會寫他是個官迷,不會寫他整天想著回到朝廷做官,也不會寫他在官場搞的各種銀子運作,各種勾連。寫魯迅的大多不寫他的第一任夫人朱安,不寫他的睚眥必報,而是寫他的溫情,寫他的筆鋒戰斗。寫韓愈的大多寫他的被貶,不寫他為人寫墓志銘的諛墓之詞。寫歐陽修的只寫他的經歷,寫他的背景,寫他提拔蘇軾的過程,卻不寫他做主考官的小心思,不寫他在朝中的各種人際關系運作。
后代人寫蘇軾的居多,不但寫他的故事,而且寫他的情感,寫他的人格,卻大多只是片面之詞,拾人牙慧的為數不少。寫民國一些大師的作品也著實不少,無論是陳寅恪還是辜鴻銘,無論是馮友蘭還是熊十力,都有人在寫,有人在挖掘,但資料掌握的并不全面,或者說作者有意忽略了他們的毛病,只是寫他們的貢獻,甚至由貢獻倒推,推導出他們光輝的人格,其實和他們本人完全不符。但有些作者偏偏喜歡這樣推導,喜歡寫名人,要吃名人飯,借用現代的一句流行語叫做,蹭名人的流量。有人專門寫偉人,寫了很多作品,都是寫光輝亮麗的一面,當然容易發表。即便這樣的文章同質化現象嚴重,也仍然可以分批發出來。由此來看,寫名人的文章,大多如此。報刊發行商方面受到了網絡信息的沖擊,每況愈下,但并不會消亡,因為有很多黨政機關在征訂,而且每年征訂報刊的費用是一定的。有了這樣大的征訂量,報刊就要推出一些寫名人的文章,而這樣的文章一定要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要表現名人光輝亮麗的一面,至于有污點的名人就不細說了,甚至沒人喜歡寫。
寫名人的作者要收集很多名人的資料,但在網絡時代,很多名人的資料已經被篡改,而他們看到的都是名人光輝亮麗的一面,即便到圖書館去查資料,查到的也大多是這方面的內容,寫來寫去,無外乎拾人牙慧,沒有任何創新的意義,但報刊還是要發表的。寫名人的意義似乎在于借古諷今,在于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但寫名人的人并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內容,只是要寫名人好的一面,引導當代或后代的讀書人。如此一來,這種寫作就走入了偏頗的境地,也成了飾偽的寫作。不寫名人是絕對不行的,尤其是主流意識形態要求一些作者寫名人。于是報刊就要專門騰出版面來刊登名人的故事,刊登評價名人的文章。有這樣的需求,就有這樣的生產,寫名人的作者不斷出現,寫名人的文章不斷出現,雖然大同小異,但照樣可以發表,照樣可以賺稿費。不但如此,而且評價名人的短視頻也出現了,到名人故居游覽的短視頻也出現。說名人故事的短視頻更是多如牛毛,似乎都在蹭名人的流量,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深入挖掘名人的生平事跡。倘若寫名人文章的人能夠像紅學研究者那樣,深入挖掘曹雪芹的生平經歷,挖掘《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甚至對《紅樓夢》中每一個字都要做精細解讀,就會看得比較全面,起碼不至于誤導讀者。但他們總是很自信,甚至在寫作名人故事的時候,把主觀自我投入進去,把自己等同于名人,代替名人來經歷一些事情,甚至代替名人來思考,怎么說都是幼稚可笑的。
不寫名人是可以的,只是報刊市場需求寫名人的文章,于是很多人都來寫名人,而且要寫名人的光輝一面,倘若寫了名人的齷齪事,而且是真實的,那么報刊就不予發表。倘若有的編輯疏忽了,發表寫名人不堪一面的文章,那么報刊和作者就很可能受到所謂讀者的質疑,甚至名人的后代要告作者,說作者胡編亂造。其實都在制造流量,都在蹭名人的流量,只是為了出名之后實現流量變現而已。這樣的鬧劇多了,寫名人的人就會專注于寫名人的好事,寫名人好的一面,哪怕神化名人,也在所不惜。在他們看來。有些名人只能暴露光明面,因為被社會要求,被某些方面要求,似乎可以把名人塑造成引領人們前進方向的指路明燈,但這樣的名人很可懷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