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不銹鋼火箭在黃海劃破黎明,也劃破了西方在航天回收技術上的心理防線。
01
震動全球的火箭“跳海”實驗
當世人感嘆馬斯克SpaceX “屢敗屢戰”時,國內商業火箭也在積極試錯——日前,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的液體火箭動力試車基地,一枚直徑4.2米、高26.8米的銀白色火箭完成了一次改寫中國航天史的海上飛行試驗。
箭元科技研發的“元行者一號”驗證火箭轟鳴升空,在125秒內完成了一次堪稱教科書般的“跳海”表演——爬升至2.5公里高度后,火箭優雅懸停,最終穩穩濺落于海面。當指揮大廳響起“回收正常”的確認聲時,實現了中國首次“液氧甲烷+不銹鋼+海上軟著陸回收”技術的全面突破,更讓中國成為全球少數掌握全流程海上軟著陸回收技術的國家。
這枚不起眼的不銹鋼火箭濺落海面的瞬間,標志著中國在可復用火箭領域正式步入工程應用階段。而遠在大洋彼岸,西方航天界卻集體陷入復雜的情緒漩渦——從技術震驚到戰略焦慮,從質疑到警惕,一場關于太空主導權的心理防線正在被悄然突破。
02
技術突破
元行者一號的里程碑意義
元行者一號驗證火箭的海上跳海試驗絕非簡單演示。這枚起飛質量57噸的火箭在短短125秒內完成了八項高難度動作序列——從點火起飛、滿推力爬升,到變推力調節、發動機一次關機,再到自由下降滑行、發動機二次啟動,最后減速至海面懸停并實現軟著陸。
每個環節都是對火箭可復用技術的極限考驗。特別是發動機二次啟動技術,直接決定了火箭能否在自由下落過程中重新獲得控制能力,這是實現精準回收的核心。
箭元科技因此成為國內首個掌握“液氧甲烷+不銹鋼+海上軟著陸回收”三重技術組合的企業。不銹鋼箭體不僅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還提高了結構強度和可復用性;液氧甲烷推進劑則代表著環保高效的未來趨勢。
這次成功為今年計劃中的元行者一號全尺寸首飛掃清了技術障礙,標志著中國大尺寸不銹鋼可復用火箭正式從實驗室邁向工程應用。
03
鋼鐵之軀的“液氧甲烷之舞”
元行者一號驗證火箭代表了當前中國商業航天的頂尖水平。這枚直徑4.2米、高26.8米的不銹鋼巨人,采用前沿的液氧甲烷推進劑組合,在試驗中精準演繹了八大關鍵動作序列——
·發動機二次啟動:在自由下落過程中重新點火
·推力精確調節:實現從滿推力到懸停狀態的平滑過渡
·海面軟著陸控制:最終平穩濺落
其核心技術突破在于將不銹鋼箭體與液氧甲烷發動機完美融合。不銹鋼材料不僅比傳統復合材料成本降低40%,更能耐受液氧甲烷的極低溫(-183℃)環境。這一組合恰與美國SpaceX星艦的技術路線不謀而合,卻率先在海上回收場景中驗證成功。
同時,箭元科技采用全尺寸薄壁不銹鋼結構,顛覆了傳統航天器依賴的高成本碳纖維復合材料。車間里,工程師手持普通焊槍就能完成箭體組裝——這場景在傳統航天制造中不可想象。
當火箭在蔚藍海面上懸停的影像傳出,箭元科技工程師在控制室緊握的拳頭微微顫抖——他們知道,中國可復用火箭的實用化之路已邁出決定性一步。
04
技術深析
海上回收的戰略價值
元行者一號的成功不是孤立事件,其背后是東方航天港系統性能力的崛起。這個位于山東海陽的航天基地已實現固體火箭生產制造發射一體化,今年全力向液體火箭領域拓展。
基地建成我國首個半固定式火箭海上發射試驗平臺“HOS-1”,可滿足長度72米、直徑3.8米液氧甲烷液體火箭的海上發射需求。專為箭元科技打造的 “高架鋼結構+水冷式導流”試驗臺,已成功保障2024年12月的靜態點火試驗和本次海上回收試驗。
更值得關注的是,海陽東方航天港多個液體火箭設施正在規劃建設中,將覆蓋我國主流液體火箭型號的試車和發射需求。這種“固液兼容、常態高頻”的海上發射能力,填補了我國液體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
氣象保障體系同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元行者一號試驗,煙臺氣象部門成立專業團隊,強化省市縣三級聯動,提供 “陸-海-空-天”立體化保障。自5月23日至29日,海陽市氣象局提供了7期精細化預報服務,確保試驗窗口期的精準把握。
05
西方困境
航天霸權遭遇雙重挑戰
當元行者一號在黃海成功著陸時,歐洲航天局正深陷技術附庸的尷尬處境。2024年7月,耗資70億歐元、耗時10年研發的Ariane 6火箭終于首飛,但其載荷僅為美國私營公司的6顆物聯網衛星。
曾經以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和伽利略導航系統引領航天創新的歐洲,如今在關鍵領域處處受制:火星樣本返回計劃依賴NASA著陸器,月球門戶空間站需要美國提供生命支持系統,航天發射市場份額更被SpaceX擠壓至僅剩15%。
歐洲PULSAR項目的困境極具象征意義。為解決放射性同位素動力源受制于人的問題,歐洲耗資2.85億歐元研發钚-238生產技術,但2030年前產量僅夠支持1次深空探測。而中國同位素電池已實現月夜生存超過1000小時的技術突破。
與此同時,美國航天面臨“公私矛盾”的結構性困境。NASA一方面將價值3.3億美元的月球門戶發射合同授予SpaceX,另一方面卻擔憂這個被美國納稅人哺育壯大的商業公司正在吞噬公共航天預算。
回首過去兩年,全球液氧甲烷火箭競爭曾上演悲喜劇——
·美國SpaceX星艦:升空僅2分30秒后凌空爆炸,網友調侃為“馬斯克放的煙花”
·相對論公司“人族一號”:首枚3D打印火箭同樣以失敗告終
·美國聯合發射聯盟新一代火箭:2025年3月在NASA測試中劇烈爆炸,目擊者描述“蘑菇云騰空而起”
技術挫折催生了輿論戰場。當朱雀二號在2023年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時,美媒曾大肆渲染“中國火箭殘骸威脅論”,甚至斷言“美國都克服不了的技術,中國怎么可能”。這種論調在航天領域延續著半導體、生命科技等領域對中國的技術蔑視模板。
NASA署長尼爾森更將技術競爭政治化,他屢次宣稱:“如果中國人率先登陸月球,可能宣布對月球領土所有權”——盡管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利用太空原則。
西方焦慮的核心在于中國正重構航天技術標準體系。元行者火箭的海上回收成功,與近年來中國航天的系列突破形成共振:
·朱雀二號:全球首枚液氧甲烷入軌火箭(2023)
·嫦娥六號: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2024)
·太空機動衛星:展示軌道服務能力引發美國“太空狗斗”擔憂(2025)
更深層沖擊來自成本革命。元行者系列設計目標達到單箭復用20次、年發射26次的頻率,將發射成本壓縮至傳統火箭的零頭。這種顛覆性經濟模型,直接威脅西方商業航天的盈利根基。
當德國之聲主持人質疑中國“想獨占月球”時,卻選擇性忽視中國空間站向聯合國成員國開放合作的倡議。這種矛盾心理,折射出西方對喪失太空主導權的深度恐懼。
顯然,“屠龍少年變惡龍”的戲碼,暴露了西方科技霸權邏輯的內在矛盾。
06
點評
破防終成常態,自強方為正道
歷史反復證明:當西方以“威脅論”抹黑中國時,往往因其霸權遭遇挑戰;當西方以“規則”捆綁中國時,實則為技術落后找借口。
元行者一號的“跳海”試驗,不過是中國航天厚積薄發的自然結果。面對西方圍堵,中國唯有繼續堅持“技術自立+開放合作”的雙輪驅動——畢竟,星空浩瀚,容得下全人類共同探索。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