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以文科見長的院校正加速布局新工科、新理科人才培養。這可不是跟風湊熱鬧,而是實實在在的時代需求——當數字經濟浪潮席卷而來,金融、法律、管理等傳統文科領域,越來越需要懂技術、會跨界的復合型人才。文科強校深厚的學科積淀,遇上信息技術的創新活力,往往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用算法優化金融決策,用大數據助力法治建設,用人工智能提升管理效率……
這種“文科底蘊+工科技能”的培養模式,正在成為輸送高端跨界人才的新賽道,也讓這些院校的新工科專業,有了區別于純理工科院校的獨特競爭力。在這股浪潮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探索頗具代表性。
從1978年成立信息系,到2023年更名為信息工程學院,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始終踩著“交叉融合”的節拍。如今,該學院的專業設置就像一張精密的“跨界網絡”,把信息技術與該校的經管法優勢綁得緊緊的。
單看專業列表,就能發現不少“混搭”的巧思。管理科學與工程類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主打管理學、信息科學、經濟學的“三重奏”,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能設計信息系統,又懂運營管理,往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崗位一放,很快就能上手。
更有意思的是雙學位項目: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搭金融工程,人工智能配會計學,相當于給技術人才又開了一扇“財經窗”,這種“一專多能”的配置,在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特別吃香。
而計算機類專業同樣沒走“純技術”路線,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不光教編程開發,還逼著學生琢磨“怎么用人工智能給金融、法律領域干活”;信息安全專業更絕,一邊練技術,一邊啃透金融、財稅行業的安全標準,畢竟在銀行、政法系統里,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問題。
以及2024年新開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卓越人才實驗班),直接把“科研創新”和“企業實訓”焊在一起,目標很明確:要培養能挑大梁的技術領軍者。
此外,國際化培養也是該校信息工程學院的一張王牌。其和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3+2”本碩連讀項目,5年就能拿國內學士+美國碩士學位,學費還能申請減免,畢業后既能直接在國外找工作,也能接著讀博,對想走國際化路線的學生來說誘惑力不小。與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合作的人工智能項目,則更側重“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的復合,培養出來的人才,往跨國企業的信息化崗位送,適配度很高。
光有課程設計還不夠,實踐能力的打磨才是硬道理。信息工程學院有專門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教學實驗中心,金山軟件、天融信這些大企業里還設了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真實項目。從公開信息看,該學院學子在《最強大腦》里露過臉,在第17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拿了3項國家級大獎,這些成績背后,正是“理論+實踐”培養理念的體現。
當然,培養質量如何,就業和升學數據最有說服力。從信息工程學院披露的信息來看,畢業生的去向堪稱“多點開花”:想進體制內,各省選調生、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名單里常有他們的身影;想去金融圈,國有六大行、券商、保險公司敞開大門;偏愛穩定的,中石油、中建、中國移動這些央企國企是常客;想闖互聯網江湖,華為、字節跳動、拼多多也有他們的位置。這種“通吃”的就業面,恰恰印證了交叉培養的優勢——不管是技術崗、管理崗還是業務崗,他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坐標。
說到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特色,就在于把“信息科技”這個工具,巧妙地嵌入了學校最擅長的經管法領域。在這里,技術不是孤立的代碼和算法,而是解決金融難題、優化管理流程、保障信息安全的“利器”。對于想在數字時代里既懂技術又通業務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培養路徑,或許正是打開未來的一把鑰匙。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