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可欣 棗莊報道
在棗莊市薛城區“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的戰略布局下,一座總投資6.5億元的京東智慧物流港正加速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引擎。從智能分揀線日均處理10萬件快遞,到冷鏈倉即將投用帶動生鮮產業鏈,再到“家門口就業”的民生賬本,這座智慧物流港如何以科技與集約化破解物流“小散亂”困局?又如何以五大服務渠道重構區域產業生態?記者走進“活力薛城”第二站,解碼京東(棗莊)智慧物流港的輻射力與想象力。
在已投入運營的快遞分揀倉內,四向穿梭車與智能分揀線晝夜運轉,地狼機器人等智能化分揀設備穿梭在貨架之間,中通、韻達等企業日均處理進出港件超10萬件;8月底將竣工的多溫層冷鏈倉,有望補齊魯南生鮮物流短板。京東物流山東省總經理郭磊透露,園區通過智能化設備實現全流程履約服務,“僅物流成本一項,就能為本地企業降低20%以上”。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樞紐野心”——作為京東物流魯南總部基地,這里向內串聯棗莊六大產地分倉,向外接入京東全球倉網體系,未來商品流轉效率將顯著提升。“過去棗莊的服裝、農產品出省要繞道其他物流倉儲基地,現在可直接從這里發往全國甚至海外。”郭磊表示,“而且,我們不僅物流樞紐,更是產業孵化平臺。”園區創新性地開發了倉儲租賃、園區服務、供應鏈金融、物流配送和電商直播五大服務渠道。通過與京東生態資源的深度合作,已成功幫助20余家本地企業打開全國市場。
據測算,項目全面運營后,年操作單量將超1000萬單,年總產值突破億元,更是將直接和間接帶動20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從一輛快遞車到一座智慧港,薛城正在證明:工業轉型未必需要“大象轉身”,也可以靠“物流樞紐”這樣的關鍵落子,盤活整片棋局。當冷鏈倉遇見農產品、當分揀線連接直播間,這里的想象空間或許才剛剛打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