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寧遠的新書《寫父親》,很為她的勇敢感動。
父親的離世是她過去幾年遇到的重大危機,而書寫不僅是走出悲傷的過程,也通過“寫父親”清晰看到自己的命運。
我覺得她寫出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代人的命運。不管現在在什么位置,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都處在某種相似的結構中。
父親給她取名張文美——他相信有文化的女孩才是美的。所以,他很早就讓女兒住校、讀書,讓她讀了師范中專。
按照這個軌跡,她會成為一個中小學美術老師。但是寧遠(這是我更熟悉的名字)看到川師藝術生招考信息,沒讀過高中的她以“同等學力”報考,考上了川師。
“只要你考上,我就會供你。”這話我爸當年大概也說過。
那一代的“父親”,都相信努力去往遠方,是應該的,也是美好的。我不知道“張文美”成為“寧遠”,是不是這個寓意。
但是一個女孩子離開大山來到大都市,又會經歷什么呢?
寧遠在成都刻苦讀書,兼職打工掙錢,到杜甫草堂當導游,還到商場做導購。她成了電視節目主持人,先是成都電視臺,又是四川電視臺。
2008年地震,她因為播報死亡人數時潸然淚下而成為公眾人物。此后沒過多久,她消失在公眾視野,開服裝店、農家樂,創辦了“遠家”這個品牌,以自己對美的追求影響很多人。
如果讀了《寫父親》,你就會理解從“張文美”到“寧遠”的轉變,也會明白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寧遠,又獨自前進,成為了寫小說的“寧不遠”。
當她離開米易老家追求夢想時,似乎就是越遠越好;而等到有一天回望老去的父母,發現“不遠”才好。
在她身上,既有父親的影響(因為是孤兒,又有輕微口吃,父親一生都非常努力地在“克服”和“維持”),也有母親的影響(強大的生命力)。
寧遠讀中師的時候就努力練習普通話,成為廣播站播音員,這幫助她考入川師,并且最終成為電視臺名主持;在電視臺,她當時大概是唯一一位能脫稿播新聞并準確背誦出領導前綴的主持;去年去哥大訪學,她靠背誦能夠完成英文演講。
女兒說:你的英語很奇怪,既不像地道美國人,也不像中國人……
她有超強的語言能力,要和文字搏斗,而這或許正是在“克服父親口吃的處境”。這注定會讓她成為一位出色的作家。
和90后、00后普遍流行怨恨原生家庭相比,70后、80后對父母有著更復雜的感情。我們普遍經歷“大斷裂”,不僅在空間上遠離父母,在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上,也和上一代有著根本的不同。
但是這種“大斷裂”,又催生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悲憫和憐惜。既不美化,也不怨懟,而是理解上一代人的命運——因為我們盡管講著普通話,卻仍然沒有走出這種命運。
這就是我從《寫父親》中讀出的。
這本書非常真實。里面寫到自己弟弟、表妹、女兒,寧遠使用的都是真名,也有一些父母的照片,這都提示我們,這是完全真實的。
但是書中也寫道:我將寫下一切,而人們會稱它為小說(大意)。
我的理解是,就寫出“一代人的和他們的父母的命運”這個角度看,這又是一部出色的小說。
我很敬佩她“寫出一切”的勇氣。她比她想象中寫出的更多。
周六晚上,在有杏書店,我們可以一起聊聊“我們”與“父母”。可以到現場,也可以通過騰訊會議,請添加微信zhang3fenggoo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