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72
“本案是悲痛和令人難過的案件……”
2025年6月19日,經過6天審訊,由3男4女組成的陪審團,在退庭商議不到一小時后,一致裁定74歲的被告陳桂生謀殺罪名不成立,同時一致裁定其“基于激怒而誤殺”的罪名成立。
三年前,2022年3月7日,這位年過七旬的男保安,在香港大角咀的家中,親手殺害了自己32歲的自閉癥女兒陳杏詩。
法官胡雅文稱本案是“悲劇”,并押后至8月6日做求情及判刑,等候被告精神科報告。
此案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以及背后折射出的“高齡照顧者”困境,在香港社會引發巨大震動。
案件發生后,香港特區政府在2024年宣布:“政府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資料庫初步會包括年老照顧者及低收入照顧者。”
文 | Kido
圖 |網絡
編輯 | Jarvis
照顧悲歌
2025年6月19日,經過6天審訊,陪審團一致裁定現年74歲的被告陳桂生謀殺罪名不成立,改判“基于被激怒而誤殺”罪名成立。
據控方證詞顯示,被告陳桂生、前妻羅仕英和女兒陳杏詩于涉案時居于旺角海富苑。陳杏詩曾任餐廳服務員,但于2016年被解雇后,一直待業在家。
此外,她于2017年左右被診斷患有自閉癥,并于2021年被診斷患有強迫癥、學習障礙和阿斯伯格綜合征。同住期間,陳桂生、前妻和女兒常為家中瑣事如清潔問題、物品擺放及洗碗等爭執。
2022年3月7日凌晨約1時,陳桂生與女兒再度因事發生爭執。他當時打算上廁所,但女兒卻站在廁所門前,聲稱:“我不讓你小便”。
直至陳桂生表示要用廚房內的桶小便,才獲得女兒允許上廁所。
之后女兒發現陳桂生沒沖廁所且未放好拖鞋,便大聲責罵他長達2小時,并用雨傘擊打他8至10次。陳桂生當時并未還手,只是叫女兒不要打他。
至凌晨3時許,兩人分別返回各自房間。但陳桂生思前想后,最終“忍無可忍”,趁當時任保安的羅外出工作,在家扼斃女兒。
案發后,陳桂生通過短信和電話告知前妻并主動報警自首。
陳桂生向警員稱,自己數年來飽受女兒精神折磨,一直被女兒責罵、襲擊、阻止入睡,更透露在案發前2年已有想過殺死女兒,而夜尿一事就成為“最后一根稻草”。
審訊過程中,控辯雙方分別傳喚精神科醫生譚務成和李卓穎作證。
兩位醫生均認為被告在案發時有“重度適應障礙癥”,而導致他出現癥狀的原因可能包括:新冠期間的長期居家、跟前妻同住、以及遭自閉癥女兒打罵等。
陪審團做出裁定后,主審法官胡雅文表示,本案是悲痛和令人難過的案件。并先為被告索取精神科報告,押后至8月6日做求情及判刑,期間被告繼續還押。
原本可以拆除的“炸彈”
本案發生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2022年。在審訊過程中,陳桂生的幼女表示,新冠疫情令眾人須留在家“無得落街”,她憂心不已,家中局勢仿佛“隨時有一個炸彈會爆”。
這枚“炸彈”本來有機會被拆除。
陳桂生和羅仕英于1986年在內地結婚,并育有一子兩女,陳杏詩是長女。2000年開始,一家開始在海韻閣居住,此后長子和幼女先后搬離。
2018年陳桂生和羅仕英離婚后,曾一度搬離海韻閣,但在新冠期間的2021年又搬回來和妻女同住。
這成了悲劇的開始。
不幸遇害的陳杏詩在先后被診斷為自閉癥、強迫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后,也曾接受過5年左右的藥物治療,但后期不愿服藥和復診。
2016年失業在家后,她常常因為生活習慣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執。
陳杏詩的妹妹作證稱,姐姐失業后“管住屋企啲嘢,唔畀我哋喺客廳食飯(管住家里的東西,不讓我們在客廳吃飯)”,不時在家喧鬧不止,曾向母親投擲剪刀并打傷母親手臂,又曾試圖阻攔爸爸回家,迫使爸爸只能“匿喺后樓梯”(藏在后樓梯)。
這一家人也曾經發出過求助信號,因家庭糾紛,警方曾6次到場介入。
羅仕英也曾努力嘗試解決矛盾。雖然女兒在家“連新聞都不讓他們看,電視都不準開”,但案發前一天,她仍試圖讓父女倆和平相處,勸女兒應尊重父親,“不要精神虐待我們”。
羅仕英透露,針對女兒的情況,她曾向多個部門求助,但均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比如她曾向房屋署申請分戶,但未獲得批準。
實際上,根據香港房屋署的規定,她家屬于“涉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嚴重不和、家庭暴力等情況”,符合“自愿合住戶和家庭組合住戶”的公屋分戶條件。
她也向社會福利署下屬的家庭服務中心為女兒申請宿舍,“等了4年,都說沒有宿舍、床位給我的女兒。”
社署提供的某院舍服務資料
她認為,在這起悲劇中,“房署和家庭服務中心也有責任”。
看見長期照顧者
近年來,因長期照護壓力導致的極端事件頻發,已成為這類家庭難以回避的沉重議題。
僅以香港為例,近年來就發生過多起被媒體冠以“照顧者悲歌”的這類人倫慘劇的發生:
2020年9月,香港葵涌邨,一名49歲抑郁母親勒死21歲智障、癲癇及自閉癥長子,隨后服藥割腕自殺未遂;
2022年3月,香港大角咀,70歲的陳桂生勒死32歲的自閉癥長女;
2023年10月,香港鉆石山,一名53歲的照顧者母親不堪壓力,用刀傷害20多歲患有自閉癥和智力障礙的雙胞胎兒子,而后自殘……
這些案件折射出大齡自閉癥家庭面臨的系統性困境:核心照顧者因長期壓力瀕臨崩潰,而社會保障的缺位與政策斷層也將他們一步步推向深淵。
以陳桂生案為例,如果女兒失業回家和確診自閉癥后,能夠得到在康復、就業、托養等方面的協助,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由于缺乏社會支持,許多大齡心智障礙者、自閉癥患者被迫"居家圈養",甚至出現用鐵鏈鎖住的極端案例。這種困境背后,是照顧者日復一日的生存煎熬。
2021年《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調查結果報告
據2021年香港社聯研究報告顯示,照顧者們普遍面臨照護困境:
超長“工時”:照顧者平均每周投入62小時,全職照顧者更是高達80小時,接近香港普通在職人士每周工時中位數(40小時)的兩倍。
孤軍奮戰:42.1%的照顧者獨自承擔所有照顧重擔。
身心俱疲:超過一半的照顧者出現肌肉勞損、睡眠障礙等軀體問題,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更是普遍。
經濟困窘:約40%的照顧者因照顧責任而放棄全職工作,收入銳減。
一邊是日漸衰老的自己,一邊是始終無法獨立的孩子,低收入照顧者的終極焦慮化作"帶子離世"的念頭,催生出前述一系列悲劇。
香港社聯在2021年的研究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兩條建議:
● 加強辨識高危照顧者家庭,尤其是 35-54 歲照顧者、非在職照顧者和長時間照顧者。
● 設立個案管理模式,為高危照顧者家庭作整全的評估及服務計劃、配對適合服務、定期檢視服務需要、檢討服務成效、轉換服務等。
值得欣慰的是,在陳桂生案審結前,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于立法會上宣布,勞福局將于年內正式啟動照顧者資料庫試點建設工作。
香港立法會對照顧者的支援決定
這一政策部署有跡可循,回溯至2024年的《施政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提出,“政府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
其中資料庫將優先納入年老照顧者及低收入照顧者,并在其中及時識別出高風險個案。
但孫玉菡也表示:“這資料庫不會一夜形成,要慢慢建立,而且這資料庫是動態。舉個簡單例子,兩位老人家一起住,好好的是沒有風險,但只要其中一人跌倒入院,這個家庭便成為高風險。”
這也意味著社聯2021年的倡導,正在一步步落實。
近年來香港頻發的‘照顧者悲歌’,隨著高風險照顧者得到及時識別與喘息服務支持,未來有望逐步減少。
與之對應的是,國內經醫學診斷的第一代自閉癥患者中,年齡最大者已過50歲,他們年邁的父母中,許多也正面臨著與陳桂生相似的困境。
而香港正在汲取的教訓、已經取得的經驗,以及在未來探索的路徑,無疑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的。
參考資料:
1.https://www.wenweipo.com/a/202506/19/AP6853f514e4b0f779af5cfdac.html
2.https://www.legco.gov.hk/yr18-19/chinese/panels/ws/papers/ws20190222cb2-863-1-c.pdf
3.https://www.hkcss.org.hk/%e3%80%8a%e7%85%a7%e9%a1%a7%e8%80%85%e5%96%98%e6%81%af%e9%9c%80%e8%a6%81%e7%a0%94%e7%a9%b6%e3%80%8b%e8%aa%bf%e6%9f%a5%e7%b5%90%e6%9e%9c%e5%a0%b1%e5%91%8a/
4.https://news.tvb.com/tc/story/66961f3e83e1bf8d8bcdcf70/6852524053ad306919f5d3b2/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有任何問題點擊“閱讀原文”咨詢“AI顧問”——你的專屬個性化AI督導,專業又懂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