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200 字
閱讀完約8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張璐璇 上海報道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日前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宣布了“1+6”科創板改革舉措,以及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等一系列重磅IPO改革措施。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6月中下旬,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均迎來了一波集中的新項目“受理潮”。與此同時,未盈利企業IPO也迎來重大進展。
三大交易所迎來IPO“受理潮”
此前,金融投資報記者已報道,6月中下旬以來,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的IPO新受理企業數量均明顯激增。(點擊鏈接查看此前報道:)具體來看,北交所的IPO企業受理數量仍然最多。今年以來截至6月30日,共有115家企業的IPO申請獲北交所受理,其中97家企業在6月獲受理。
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受理情況環比今年前幾個月、同比去年同期均顯著改觀。去年6月,滬深兩地交易所僅各受理1家IPO企業,創下注冊制實施以來6月單月受理數量新低。今年前五個月,滬市主板和深市主板均僅有2家IPO企業獲受理,6月則分別有7家、9家IPO企業獲受理;科創板今年前5個月僅有3家IPO企業獲受理,6月有18家IPO企業獲受理;創業板今年前5個月僅受理了2家IPO企業,6月則有19家IPO獲受理。
不過雖然6月的IPO受理情況有所回暖,但如果拉長時間來看,IPO市場仍在“恢復期”。據記者粗略統計,2022年6月、2023年6月共計分別有324家、246家IPO企業獲受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的IPO受理數量很難再回到2024年之前的水平,不會再“大水漫灌”。
政策紅利是IPO回暖的重要推手
新一輪IPO深化改革舉措為IPO市場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1+6”政策是資本市場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舉措。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旨在增強優質科技型企業的制度包容性和適應性。
上交所副總經理王泊近日在出席2025年上市公司論壇時表示,接下來,上交所將推進科創板“1+6”改革舉措和示范案例落實落地,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讀,不斷增強制度吸引力、競爭力,持續提升市場獲得感,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創板改革已先行一步,創業板改革也在醞釀當中。深交所副總經理李輝在2025年上市公司論壇上透露,未來深交所將深化創業板改革,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初步考慮支持優質的創新企業發行上市、提升股債融資靈活度和便利度、更大力度支持并購重組、促進創業板投融資平衡等。
一系列的改革舉措表明了國家對科技及創新產業的大力支持,這將推動更多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企業借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有望成為2025年下半年A股市場的亮點。
未盈利企業IPO通道重啟
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是“1+6”新政中最受關注的一項。未盈利企業基于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IPO進程在2023年6月以后就進入了實質性暫停,此前共有39家企業通過該標準上市,其中20家為生物醫藥企業。
記者注意到,7月1日順利過會的禾元生物就是采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它也因此成為了“1+6”新政后首家過會的未盈利科創企業。
招股書顯示,禾元生物是一家創新型生物藥企,主要從事水稻胚乳細胞表達體系的植物分子醫藥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該公司的IPO申請在2022年底就獲受理,之后經歷過兩輪問詢。財務數據方面,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為2521.61萬元,凈利潤為虧損1.51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減少近四成,凈利潤虧損擴大超六成。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高位,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其研發費用分別達到1.1億元、1.6億元和1.2億元,超過營收數倍。根據招股書,禾元生物此次計劃募集資金24億元,其中16.58億元用于重組人白蛋白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6.42億元投入新藥研發,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7月1日召開的上市委會議重點針對禾元生物核心技術的先進性、具體指標數據的可靠性、預計2027年實現盈利是否審慎等問題進行了現場問詢。
與此同時,創業板也迎來了2025年首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
6月27日獲受理的大普微屬于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未盈利企業,選擇了“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5億元”的創業板上市標準。
招股書顯示,大普微主要從事數據中心企業級SSD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是國內極少數具備企業級SSD“主控芯片+固件算法+模組”全棧自研能力并實現批量出貨的半導體存儲產品提供商。該公司2022年至2024年業績均虧損,2023年虧損超6億元,2024年毛利轉正,虧損收窄至不到2億元。
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其營業收入持續保持增長趨勢確定性較大,未來成長具有可持續性,預計將于2026年度整體實現扭虧為盈。
雖然未盈利企業IPO通道重啟,但這并不意味著審核標準的放寬。即使成功上市,未盈利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還是要看其自身基本面、成長性和盈利能力。此前,2023年唯一一家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企業智翔金泰上市首日即破發。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仍未實現盈利,股價也一直處在發行價以下。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應該不會出現大批未盈利企業上市,因為政策傾向的是那些科技屬性足夠“硬”、契合國家發展戰略的企業,要求其實并不低。未盈利企業后續的IPO進展,對行業下半年申報IPO可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券商投行業務有望持續修復
對于券商而言,IPO改革也帶來了更多的投行、投資業務機遇,部分在科創板保薦承銷業務擁有優勢的投行或將更加受益。
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A股IPO共受理177家企業,由37家券商保薦,其中過半的項目被6家券商包攬,分別是國泰海通(26家)、中信證券(22家)、中信建投(14家)、中金公司(10家)、國聯民生(9家)、華泰聯合(9家)。此外,保薦項目數超過5家的還有國金證券(8家)、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7家)、東吳證券(7家)、國信證券(6家)、國投證券(6家)、東方證券(6家)、開源證券(5家)、中泰證券(5家)。分上市板來看,中信證券保薦的科創板項目最多,在今年新受理的21家企業中占了7家,此外華泰聯合有4家;創業板的項目集中度相對較低,保薦項目最多的是國泰海通,有4家。
展望下半年,有投行人士表示,考慮到政策支持科技企業和未盈利企業上市,滬深交易所對科創板、創業板的審核政策或有所放松,下半年IPO業務量應該會保持平穩甚至有所提升,券商投行業務整體或保持修復態勢。
編輯|賀夢璐
責編|陳雨禾
校檢|袁鋼
審核|姚彥如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系金妹兒:028-8696849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