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人,同比增長1722萬人,網民使用率達98.4%。網絡視聽穩居“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地位。
這一數據背后,不僅是用戶規模的量級突破,更孕育著市場擴容、產業迭代與媒介生態升級的多維機遇——當九成網民深度融入網絡視聽場景,內容消費習慣的變革正推動行業向“量質雙升”的新維度躍遷。
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以“視聽潮涌 文藝生輝”為錨點,聚焦網絡視聽藝術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當下,網絡視聽業態正呈現爆發式創新:從技術賦能的虛擬制作生態,到全民參與的微短劇創作浪潮,新業態如繁星落地,為產業注入鮮活生命力。各大平臺亦紛紛以精品化戰略回應時代命題,并力圖在內容創新、技術應用與生態共建中,勾勒網絡視聽行業的未來圖景。
不論長短
橫豎都精品才是最終目的
作為最能激發億萬觀眾共鳴的大眾的藝術,網絡劇有怎樣的破局之道?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在第三屆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網絡劇創作主題研討會上提出以“長短結合、量質結合、新老結合”的策略,構建起多層次的內容生產體系。他認為,在行業面臨“市場收縮、創作方向迷茫、用戶審美快速變遷、觀眾碎片時間的爭奪”的背景下,必須要“深入洞察”,通過“向下共情、向上創作”尋找新時代的平衡點。
也正是源于這種對不同圈層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愛奇藝的內容才更加有底氣。在長劇集領域,既有《北上》《南來北往》等現實題材以“微觀視角”解構“大時代”,同時以“迷霧劇場”“戀戀劇場”等廠牌深耕類型化創作,如《黃雀》對反扒民警灰色地帶的人性解剖,便是類型與現實結合的典型案例。未來,愛奇藝還將以《八千里路云和月》《偉大的長征》等歷史題材錨定文化厚度,用《重器》聚焦中國40余年的法制進程……
而在微短劇領域,愛奇藝以用戶為中心的創作邏輯也在推動內容進化與創新。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在第三屆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主題研討會上對微劇的進化總結了三個重要方式:一是用IP化改編去解決同質化問題;二是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三是堅持經典的內容是永恒的。短劇方面,楊海濤認為要從精良制作、系列化以及題材創新三個維度實現短劇破局。
如今,《成何體統》微劇在愛奇藝率先上線,開播首日便刷新了貓眼熱度同類劇集的歷史紀錄,其“多重穿書+反套路謀略”的核心設定迅速引發了觀眾的追更熱潮。而《大明懸案錄之鑒影篇》《原罪2》作為愛奇藝已經推出的IP的系列橫屏短劇,目前均已經完成拍攝,也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與此同時,愛奇藝通過“量質結合”將內容矩陣劃分為“80%生活陪伴”與“20%生命感動”的黃金比例。前者通過“迷霧劇場”“戀戀劇場”“小逗劇場”,微短劇以及綜藝、動漫、紀錄片等推出適應時代變化的撫慰之作;后者則有大家劇場、微塵劇場等直面生活的真實、困境、矛盾,建構新的生活方式、傳遞新的生活理念。當《我的阿勒泰》用散文式敘事勾勒草原上的生命韌性,當《我是刑警》以“去戲劇化現實主義”還原警界一線的泥土氣息,這些作品共同印證著一個真理:真正的共鳴從不源于流量公式,而在于對生活褶皺的深度勘探。
“新老結合”則進一步凸顯平臺創作人才的代際接力。愛奇藝通過“金豪筆編劇之夜”表彰的82部作品178位創作者,既有趙冬苓等行業前輩,也有崔小雪等新銳力量;“燎原計劃”“青創計劃”則為青年創作者提供從劇本開發到項目落地的全鏈條扶持。
然而,在愛奇藝的戰略藍圖中,精品內容的誕生從來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技術賦能與生態協同的必然結果。科技讓創作的門檻大大降低,數字資產庫、智能制片工具的對外開放,降低行業創作成本……愛奇藝通過“技藝融合”的方式激發更多創作潛能,共同把天才的靈感更高效地轉化為觸動人心的作品,不斷拓展創作的疆域、行業的邊界。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表示,創作者既要放大、擴大、突出長劇的勢能,也要學習微短劇的優勢,二者在相互借鑒、相得益彰的過程中,最終實現“橫豎都精品”。在全行業踔厲奮進、開拓創新的拼搏中,網絡視聽正在深刻融入新發展格局。而站在行業的十字路口,愛奇藝希望大制作與小而美、成熟團隊與新銳力量,都能在生態中找到適合的生長空間;也希望利用平臺的優勢,讓每一份創作心血,都能獲得應有的回響與回報。
延續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讓新文藝點亮大眾的精神星空
2024年底,“新大眾文藝”一詞被提出并迅速引發文藝界強烈反響。什么是“新大眾文藝”?傳統影視平臺又要如何應對其在網絡視聽領域的快速發展?
在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的開幕式上,龔宇提出了“共筑視聽新生態,共啟繁榮新未來”的愿景。他認為,傳統影視的生命力在于精神價值,體現為思想性、藝術性、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性和大眾性,其中思想性、藝術性、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性是傳統影視生命力的根基,大眾性正是“新大眾文藝”的應有之義。
更具體而言,在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看來,新大眾文藝是扎根大眾,而大眾又充分參與的文藝;是擁抱技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文藝;更是前所未有地貼近大眾,為大眾精準服務的文藝。
一方面,愛奇藝的作品從來不是創作者的單向輸出。無論是《蒼蘭訣》創下4億條彈幕的互動紀錄,觀眾用“二創”視頻延伸劇情內涵;還是《臨江仙》上線9天彈幕破億,用戶以實時評論重構角色解讀……這種“創作民主化”的現象,恰恰體現了新大眾文藝的內核——當觀眾從“觀賞者”變為“意義編織者”,作品便從熒屏延伸為社會情緒的容器。
而除了上文提及的劇集,在綜藝上,愛奇藝也以“扎根在大眾的土壤”創造了全新的文藝景象。如《種地吧》就是從“閱讀大地”中尋找現實靈感的產物。愛奇藝聯手藍天下集團、海西傳媒共同推出的《種地吧》系列節目,通過讓十位少年在土地上親身參與農耕,不僅展現了農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還傳遞了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價值觀,為年輕人提供了了解農業、親近土地的窗口。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姜濱在第三屆網絡視聽藝術大會網絡綜藝創作主題研討會上表示,只有打破常規,接受觀眾對真實創新內容的追求這一現實,以更有價值的題材,展現嘉賓真實的一面,才有可能制作出超越觀眾期待,真正受歡迎的優質綜藝。《種地吧》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形式不僅讓觀眾在娛樂中獲得了知識,還引發了觀眾對農業、土地的關注和思考,也為節目賦予更多的社會價值。而其中年輕人扎根泥土的奮斗故事,之所以引發億萬人共鳴,正因它讓觀眾在彈幕與討論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青春注腳。
正因為這樣,優質綜藝逐漸成為一種引導,在當下的生活中既能成為大家生活原動力的加持,又能開拓對世界新的認知。姜濱也總結道,優質網絡綜藝創作從來都不是速戰速決,立等可取,而是更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也更需要堅持。同時,他認為,優質網絡綜藝更多來自于非虛構內容的創作,只有接受現實才能超越現實。
另一方面,愛奇藝讓文藝與科技像靈魂伴侶一樣深度融合。不僅科技進步讓創作的試錯成本大大降低,比如AI的大規模應用讓創作的繁瑣門檻一降再降,科技創新也在不斷優化用戶體驗,為觀眾帶來超越時空和感官界限的體驗升級。比如,愛奇藝新推出的“跳看”功能,就把微劇的觀看體驗帶入了長劇的觀看場景中,觀眾看劇時上下滑動手指,就能在精彩情節之間跳轉。從“準時赴約”的電視收視模式,到隨時隨地都能觀看娛樂內容;從十幾年前追求流暢播放不卡頓,到現在超高清成為基礎要求,科技一直在優化文娛消費的體驗。
正如王兆楠所說,文藝的價值是服務大眾,過去因為內容、渠道、方式的限制,傳統文藝能夠觸達和影響的大眾是有限的。在他看來,如今的新大眾文藝,正用海量內容和精準觸達,徹底捅破了這層天花板——新大眾文藝的成果不僅構建了廣袤的“文化森林”,同時又用個性化推薦為每一個人鋪設了通往心靈的小路。這正是新大眾文藝發展的目標和成果。
從《盜墓筆記》的商業化破冰,到《狂飆》的全民追劇熱潮,以及微短劇《成何體統》的上線首日即登頂,愛奇藝的多年探索也勾勒出網絡視聽行業的進化軌跡。而王兆楠所說的“新大眾文藝是傳統文藝在新時代的華麗升級”,其背后正是平臺對“人”的價值的始終堅守——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記錄時代、服務大眾,點亮屬于每一個普通人的精神星空,是創作者永恒的使命。
當愛奇藝新大眾文藝的影響力不斷擴散,內容崛起與破圈背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行業創作趨勢的轉向與新發展。在行業轉型的迷霧籠罩前路,流量泡沫退去的當下,愛奇藝正以一組貫穿“內容創新-技術賦能-價值引領”的“確定性成長”,在不確定性中錨定精品內容的坐標系。未來,期待愛奇藝持續深挖“新大眾文藝”潛力,進一步推動網絡視聽行業創作趨勢良性轉向與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