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的印巴空戰結果震驚全球:巴基斯坦空軍駕駛著中國制造的殲-10CE和“梟龍”Block3戰機,在PL-15E遠程空空導彈支援下,以6:0的壓倒性戰績重創印度空軍。曾經被印度吹噓為“南亞最強”的法制“陣風”戰機,在實戰中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這場慘敗直接點燃了南亞軍備競賽的導火索。
01 天價戰機的潰敗,印度軍購的至暗時刻
印度空軍此次折戟的“陣風”戰機,單價高達2.4億美元——比美制F-35還貴近1億美元。但天價背后卻是觸目驚心的腐敗黑幕。
2015年,莫迪政府突然終止原計劃采購126架戰機的MMRCA項目,轉而用78.7億歐元緊急購買36架成品“陣風”。詭異的是,法國達索公司指定與毫無軍工背景的“信實防務”合作,而這家公司恰在簽約前12天才注冊成立,其母公司掌控者正是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
更諷刺的是,當法國反腐機構對時任總統奧朗德等展開調查時,印度政府卻對司法協助“長期拖延”。這場價值78億歐元的交易,最終淪為資本與權力的游戲。
02 軍售盛宴開啟,美俄爭搶印度錢包
空戰慘敗后,印度急欲挽回顏面。兩條軍購路線浮出水面:短期購買第五代隱身戰機,或長期參與六代機研發。
美國火速拋出橄欖枝。7月3日,美國防部宣布將與印度簽署十年期國防合作框架協議,重大軍售項目已進入啟動階段。特朗普早在2月就親口承諾向印度出售F-35,試圖從俄羅斯口中奪食。
然而F-35自身難保:美國國會審計局報告顯示,僅29%的F-35能正常飛行。其現有型號僅裝備基礎“Block2A”系統,完全版TR-3升級套件要等到2030年。對印度而言更致命的是,美國從不提供技術源代碼,所有維修必須返廠——這等于將空軍命脈交給他人。
俄羅斯蘇-57
俄羅斯的蘇-57成為另一選項,但其隱身性能飽受質疑。蘇-57進氣道無遮擋設計導致雷達波直射發動機葉片,雷達反射面積達0.4㎡,遠超殲-35的0.01㎡。印度曾參與該機研發,卻因無法接觸核心技術于2017年憤而撤資。如今回頭再買,無異于吞下一顆苦果。
03 殲-35提前降臨,巴鐵贏得先機
當印度還在美俄戰機間搖擺時,巴基斯坦已閃電行動。6月17日,中航工業公布巴飛行員試駕殲-35座艙的照片,宣告首批30架殲-35將提前至2026年初交付——比原計劃提早近一年。
這款戰機令印度寢食難安:
- 2馬赫極速搭配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
- 0.01㎡雷達反射面積堪比F-228
- 全面壓制印軍現役蘇-30MKI和“陣風”
更讓印度絕望的是,巴飛行員已在中國接受訓練,形成戰斗力時間大幅提前。南亞天空的力量平衡,正以小時為單位向巴方傾斜。
04 稀土暗戰涌動,印度豪賭遭遇技術鐵壁
軍工競賽背后是資源爭奪。7月初,印度宣布投入500億盧比(約6億美元)啟動稀土自主計劃,試圖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中國占全球精煉產量91%)。
但現實殘酷:
- 印度稀土加工技術落后國際20年
- 本土礦品位低,環保成本高,缺乏競爭力
- 印企CEO坦言:商業化供應鏈建設需數年時間
更諷刺的是,印度車企已因稀土短缺被迫削減電動車產量——連自家市場都保不住,談何全球博弈?
05 萬國牌裝備的死穴,體系差距決定勝負
莫迪政府以為砸錢買武器就能扭轉戰局,卻忽略了現代戰爭的本質是體系對抗。5·7空戰中,巴方勝在構建了中國打造的完整作戰體系:預警機+地面雷達+四代半戰機+超遠程導彈+數據鏈,形成高效殺傷鏈。
而印軍“陣風”雖先進,卻在“萬國牌”裝備中孤軍奮戰。即便購入隱身戰機,若無配套的預警、雷達、數據鏈支撐,不過是又一件昂貴擺設。
2015年印度斥資百億升級空軍,十年后2.4億一架的戰機竟成空中活靶。當新德里為天價軍購舉杯時,伊斯蘭堡的殲-35已掛彈升空。
印度防務評論員拉吉夫·阿格拉瓦爾曾哀嘆:“我們買到了零件,卻買不到戰斗力”。當殲-35在南亞上空劃出首道航跡時,印度猛然驚醒:現代戰爭拼的不是武器堆砌,而是體系融合。沒有自主技術、沒有產業支撐、沒有作戰體系,再多的軍購也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場以天價戰機為籌碼的賭局中,真正的贏家或許早就在看臺上微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