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赤俠
總喜歡把自己跟中國放一起比較的印度,這次是真被打破防了。
當印度空軍的跨境打擊行動遭遇巴基斯坦"銅墻鐵壁"反擊時,這場持續四天的激烈空戰不僅改寫了南亞戰略平衡,更暴露出印度國防體系的深層危機。
最讓印度無法接受的,就是巴基斯坦的空軍實力越來越強,從雙方的交戰歷史上看,這一次巴基斯坦取得的戰果是最大的。
也就是說,經過中國武器加持的巴基斯坦空軍,已經迅速將印度空軍甩在身后。
本以為美國不讓巴基斯坦使用F-16,自己能占到一點便宜,結果卻被中國戰機打了個透心涼。
如果殲-10都能完虐自家主力戰機,那殲-20呢?六代機呢?自己整天在中國面前找排面,結果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
想到這里,印度估計想找個地縫鉆進去。原來在中國面前,自己一直都是一個小丑!
這場危機暴露出印度軍事現代化的深層矛盾,其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在實戰中表現堪憂,殘骸照片顯示掛載的米卡導彈竟完好無損,印證飛行員未能完成發射即被鎖定。
巴基斯坦通過中巴聯合軍演吸收的體系化作戰理念,在實戰中完勝印度依賴單件武器的傳統思維。
這場技術代差明顯的對抗直接觸發了印度198.2億盧比(約2.316億美元)的緊急軍購,涵蓋13項關鍵裝備采購合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集成無人機探測與攔截系統和低空輕型雷達。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裝備均強調"印度制造",這與莫迪政府推動的國防自主化戰略一脈相承,但這種應急采購難以根本改變體系化作戰能力的不足。
5月沖突中,印度陣風戰機因數據鏈整合問題無法有效發射遠程導彈,而巴方殲-10CE配合霹靂-15E導彈卻實現"看見即摧毀"的壓倒性優勢。
這種差距不僅存在于硬件層面,更體現在指揮體系和戰術協同上,印度空軍三代機與四代機的混編戰術在現代空戰中暴露嚴重協同漏洞。
正當印度緊急補強防空短板之際,7月3日美印防長通話釋放出更重大的戰略信號。
雙方確認將簽署新一輪十年期防務框架協議,這將是繼2015年協議后兩國軍事合作的又一次升級。令人玩味的是,協議原則性共識早在2月特朗普與莫迪會晤時達成,卻在印巴沖突后加速推進。
核心內容包括美國對印軍售綠色通道、聯合技術研發及軍工產業鏈整合。印度在空戰受挫后加速靠向美國,意在獲取F-35戰機、"愛國者"反導系統等尖端裝備,以抗衡巴基斯坦日漸完善的中式防空體系。
但這種"左右逢源"策略隱含風險,印度現役俄制S-400系統與美制裝備存在兼容障礙,5月沖突中陣風戰機就因無法適配俄制導彈被迫使用落后武器。
巴基斯坦的"裝備-預警-指揮"三位一體建設,與印度"散裝式"采購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空軍裝備來自法、俄、美、以等9個國家,數據鏈標準混亂導致5月空戰時蘇-30MKI與米格-29編隊出現協同失效。
更嚴峻的是,印度外匯儲備在沖突當月銳減89億美元,盧比貶值2.7%,持續軍購可能加劇財政失衡。
印度試圖通過"緊急采購+大國結盟"快速止血,但其軍工體系的基礎性缺陷仍需長期投入。沒有自主軍工支撐的"萬國牌"裝備體系,終將面臨系統兼容性和戰時維護難題。
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版協議曾推動兩國軍貿額從20億美元躍升至150億美元,但技術轉讓始終是美方保留領域。
當前協議談判中,印度迫切希望獲得無人機生產線和發動機技術,而美國更傾向出售成品裝備,這種根本性分歧在印度堅持"自力更生"與美國推行"友岸外包"的碰撞中難以調和。
印度雖緊急采購國產裝備試圖止血,但其國防工業基礎薄弱導致關鍵子系統仍依賴進口。這種"國產化外殼+進口核心"的模式,與巴基斯坦成建制引進中國防空反導體系的路徑形成戰略代差。
印度空軍雖然規模龐大,但裝備來源繁雜、維護水平低下、訓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實戰效能。
巴基斯坦空軍則通過精準的裝備發展策略、高效的訓練體系和創新的戰術運用,成功實現了以小博大。
從常規軍事指標分析,印度空軍確實占據明顯優勢。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軍規模明顯較小。僅從數量對比來看,印度空軍戰機數量幾乎是巴基斯坦的3.5倍,主力戰斗機數量也接近2倍優勢,然而實戰結果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
這種"紙面強勢、實戰弱勢"的反差并非偶然,而是印巴三次大規模戰爭和多次小規模沖突中反復出現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印巴空戰以后,嘗到甜頭的巴基斯坦已經向中國追加訂購的殲-35A戰斗機,這種隱身戰機與印度陣風的潛在對抗,可能徹底重塑南亞制空權格局。
這次印度的反應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因為被中國的小兄弟巴鐵給揍慘了。
一直拿自己跟中國對比的印度,如果連巴基斯坦都搞不定,以后還有什么臉面在中國面前的嘚瑟。
要知道,在印度的觀念里,中國才是自己的頭號競爭對手。
本來在二戰結束后,印度的國力一度要比一窮二白的中國強上不少,阿三當初并沒有把中國放在眼里。后來印度越來越膨脹,在中印邊境不斷搞事,最終1962年中國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
這一戰可以說是把印度徹底打醒,阿三突然發現,原來在中國面前,自己是如此不堪一擊。也就是從這以后,印度就開始把中國當作頭號假想敵。
不過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印度就發現自己和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在軍事能力上。
說到底,中美俄為何能被稱為“上三常”,就是因為軍工體系完全獨立自主。
可笑的是,印度如今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可嘆的是,印度明白又能如何?這條路不是誰都能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