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人民解放軍是怎樣溶化改造俘虜兵的》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對東北國軍的最后一個據點沈陽發起總攻。這場戰斗國民黨毫無戰意,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倉皇逃跑,剩下的官兵也毫無抵抗之力,被我軍輕松突破。
這場戰斗中,有一位叫黃達宣的連級干部非常細心,在進入城內后四處尋找漏網之魚——真別說,他的細心確實在后面還有一個大發現。
當時他在世合工銀行,居然一舉俘獲國軍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和東北剿總司令部總參議蘇炳文。除了這兩名國民黨高官以外,還有不少國民黨士兵。
按照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黃達宣告訴大家:如果想回家,我軍給發路費,如果留在解放軍,我們也熱烈歡迎。很快這些國民黨俘虜兵分成了兩排,一排選擇留下,一排選擇離開。
本來黃達宣的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的事情只需要交給其他同志即可,但他卻無意間瞟見在想回家的俘虜中有一個身材高大的士兵。
只是短暫的幾個眼神交流,黃達宣便覺得此人是當兵的好苗子,于是他親自走到了這個士兵面前做他的思想工作,勸參加解放軍。經過交談得知,這名士兵叫徐惠滋,原是國軍一名機槍手。
在聽到對方的身份后,黃達宣很是激動,他立即給對方科普解放戰爭的意義,勸阻其留在解放軍。經過一番勸導,徐惠滋正式同意加入部隊,而身份依舊是機槍手。
那天的黃達宣心情格外暢快,他覺得自己不僅撈了兩條大魚,還發現了一個好苗子。但他怎么都不會想到,這個好苗子未來的成長速度會遠超他的想象,其價值后來也高過他撈到的兩條大魚。
徐惠滋后來跟著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先后參加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和廣西戰役,在歷次戰斗中,表現得十分突出,立下不少戰功,一路從普通士兵升為連副指導員。
或許對于“伯樂”黃達宣來說,徐惠滋的成長速度已經達到了他的預期。但是對于徐惠滋個人而言,這才只是開始。
在解放戰爭結束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惠滋跟隨志愿軍第三十九軍入朝作戰,在這里他經歷了第1到第5次戰役,在與美軍的血戰中進一步得到成長。
他的出色表現很快引起了上級的注意,等到回國以后,他的職位不斷得到升遷,先是被提拔為39軍的一個師長,之后更是在1983年直接成為39軍軍長。
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39軍的副軍長就是黃達宣,1983年徐惠滋走馬上任,兩人見面一陣恍惚。黃達宣怎么都沒想到,自己當年隨手挑出來的苗子如今居然成為自己的上級。
眼前這一幕,黃達宣并不尷尬,內心只有對自己當年慧眼識珠的欣慰。而徐惠滋也毫不避諱過去,之后還經常拿這事開玩笑,兩人一直是親密戰友。
而在成為39軍軍長后,徐惠滋依舊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后來他還擔任了副總參謀長,1988年被授予中將,1994年再被授予上將軍銜,擠入解放軍高層。
其實對于徐惠滋的成長歷程,不僅他身邊人驚訝,就算是我們這些旁觀者也會感到稀奇。那么“徐惠滋現象”到底是怎么出現的?這就不得不說到解放軍的俘虜政策。
周總理曾經進行過統計,三年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消滅敵人569萬人,其中被我們俘虜的人數達到70%,而俘虜中變成解放軍的就高達280萬人。
當時解放軍有很多的部隊中有很多俘虜改造的戰士,比例多的高達80%,少的也有20%。這些原國民黨的戰士一俘虜過來,就能補充到部隊,一參加戰斗就展現出在國民黨部隊時完全不同的戰斗力。
例如在淮海戰場上,粟裕的部隊傷亡比較大,于是他對國民黨的俘虜兵“即俘即補即打”,居然能讓上午的俘虜,下午就能成為英勇的解放軍戰士。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陳毅給出了解釋:解放軍“熔化”俘虜有一套經驗,一是用老解放戰士爭取俘虜兵,二是用翻身農民戰士教育俘虜,三是不搜他們腰包,失掉的東西也給賠償。四是民工教育俘虜,利用他們向俘虜兵宣傳教育。
通過這一套辦法能讓國民黨的俘虜兵很快建立起階級意識,知道戰斗的目標和榮譽感;再加上優秀的評功記功系統,一個俘虜兵很容易就能轉化成優秀的解放戰士。
而一旦轉化成功,那么他們的戰斗力可就不是在國民黨時期的樣子,往往便能創造奇跡。很明顯徐惠滋就是這些人中的一位優秀典型代表。
由點窺面,僅僅只是一個俘虜政策都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也難怪解放軍部隊越打越多,名將層出不窮。畢竟,這樣先進的制度存在,注定將戰無不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