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邊疆治理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和重大決策部署,為加快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當前,我國正處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重要歷史節點,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關于邊疆治理的重要論述,堅持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主線,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扎實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牢牢把握主線,鑄牢“共同體”
我國2.2萬公里陸地邊境線中,有1.9萬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區。做好邊疆工作,必須重視做好民族工作。要堅持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邊疆地區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5月15日,由貴州路橋集團承建的納晴高速六枝特大橋順利合龍,為實現納(雍)晴(隆)高速全線通車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新華社記者 陶亮攝
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要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邊疆治理各方面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領群眾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守衛邊疆領土、開展反分裂斗爭等方面的戰斗堡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深入挖掘邊疆民族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好邊境“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宣教長廊,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深入挖掘文物古跡、歷史檔案、傳說故事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物證和豐富內涵,用實物實景實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通“硬邊界”
邊疆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經過長期發展,和歷史上相比有了巨大進步,形成了廣泛覆蓋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和口岸集群。但由于資金來源、投資收益周期特點、氣候地理特征等因素,基礎設施均等化、便利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要重點圍繞通達,實現便利。
▲2024年7月2日,在位于廣西百色市凌云縣的黃百鐵路平拉隧道建設現場,工人操作挖掘機清理碎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暢通交通物流。以傳統基礎設施為依托,根據功能定位、人口數量、產業布局和流動人口規模等,統籌規劃,以中心城市和重點口岸為樞紐,進一步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根據邊疆民族地區地域廣袤、地形多山等特點,加強民用機場、小型直升機升降平臺建設,發揮空中交通優勢。
加強科技賦能。以交通網絡、中心城市、貿易口岸、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強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冷鏈基地等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改造傳統基礎設施,形成廣泛聯系、陸空一體、數實融合、綠色高效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為實現高水平開放提供硬件基礎。
深化制度型開放,破除“軟約束”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制度建設的作用更加突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于6月19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舉行。圖為6月20日拍攝的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旅居云南館。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完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更全面、更深入、更高水平的對接,通過修訂規則、完善制度,提高關稅和非關稅等傳統貿易規則領域開放程度,進一步推進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改革,并為企業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供咨詢和引導。在國際經貿合作中,運用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制度優勢、市場優勢等,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高中國在國際制度建設中的話語權、領導權。
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市場制度。完善邊品邊貿政策,加強跨境交流合作,以沿邊開發開放激發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活力,夯實睦鄰友好、民心相通的經濟社會基礎。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強基石”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邊疆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突出的區位優勢,要立足資源稟賦,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5月14日,在鹽津縣中和鎮中和村竹產業園區,工人在包裝車間工作。昭通市鹽津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近年來,當地依托竹產業資源優勢,通過“科技+企業+合作社”模式,推進深加工產品研發,提升竹筍附加值。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運用先進技術,發展智慧農牧業和智能制造業。推動建立優勢龍頭企業、創立知名品牌,擴展延伸產業鏈,建成涵蓋上下游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冷鏈等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園區,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
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特色優勢產業,實施好民營企業進邊疆、邊疆特產銷全國、邊境旅游提質增效計劃、民族手工業品牌培育提升行動等創新性舉措。發揮“風光水氣”、生物多樣性等優勢,發展清潔能源、低空經濟、生物醫藥、健康醫養等新興綠色產業,布局新型儲能、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提升邊疆民族地區產業造血能力。
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立足我國產業鏈齊全、制造業能力強大、諸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先的優勢,加強產業貿易協作聯動,促進基礎設施和數字智能媒介互聯互通,建立協調互補韌性強的產業鏈、貿易鏈、供應鏈和資金鏈。依托區域中心城市、邊境口岸和開放通道,優化商品結構、創新貿易模式、開發新消費場景,建設好跨境綜合商貿區、邊境旅游區、自由貿易區等,將“通道經濟”發展為“落地經濟”“飛地經濟”,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產業資源,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營造“穩環境”
邊疆地區是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要堅持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邊疆治理的底線要求,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協調各方面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工作體制機制,健全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體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健全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強境內外合作執法,堅決打擊嚴重損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行為。
提升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以法治監管為根本、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手段,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完善涉外安全機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相關法律制度,以法治化市場機制強化風險防控能力。
健全人才發展機制,提供“智支撐”
人才聚,事業興。要改變人才培養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從基礎教育抓起,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人才觀念,激勵各族干部群眾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
▲5月13日,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居民在鎮雄紡織服裝產業園鞋服加工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健全本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地方高校、職業技術學校與企業、農牧區對口幫扶合作,支持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教學指導,企業和農牧區人員定期培訓,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線上實時指導+實時咨詢”,豐富教育教學資源、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強化政策供給,加大吸引在鄉農民、大學生、專業能人、農民工、企業家等各類人才投入家鄉建設。
健全人才引進機制。發揮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優勢,通過政策支持、社會動員、物質待遇、精神激勵、文化浸潤等方式,吸引各類人才向邊疆民族地區匯聚,在奮斗人生中圓夢出彩。
(作者系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牛銳 王琪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