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李女士最近半年同房后總會有少量出血,她只以為是發炎了,就自己用了點藥。直到去年的單位體檢發現HPV16陽性,慌慌張張的去做了詳細的篩查,然而檢查后,發現已經是ⅠA2期宮頸癌。
醫生惋惜的告訴她:宮頸癌早期預警通常不是明顯腹痛,身體發出的4個異常信號更需要引起重視。
宮頸癌:可預防但需警惕的婦科疾病
近年來,其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25-45歲女性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群體。從宮頸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到發展為浸潤癌,這個過程通常需要5-10年,為早期發現和干預提供了關鍵時間窗口。
若未能及時察覺,隨著病情進展,癌細胞可能侵犯周圍組織,如膀胱、直腸及盆腔神經,引發排尿排便異常、下肢疼痛等癥狀,此時治療難度增加,疾病管理效果與早期相比存在顯著差異。
大多數的宮頸癌病例與HPV感染相關,其中16、18型病毒感染占據較高比例。當病毒長期潛伏在宮頸黏膜上,而沒有被及時的“消滅”,就可能引發宮頸細胞的異常改變,這個過程往往較為隱匿,多數患者在早期難以察覺明顯不適。
身體發出的四個異常信號,需警惕宮頸健康問題
1、外力刺激后的異常出血現象
房事后、婦科檢查時出現少量出血,是宮頸癌較為典型的早期信號之一。出血顏色可呈鮮紅或暗紅,出血量多少不一,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婦科炎癥或月經異常。
這是由于宮頸病灶部位的組織較為脆弱,表面血管豐富,受到外力摩擦后容易破裂出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出血與正常月經周期無關,且不會自行停止。
2、分泌物的性狀與氣味改變
健康女性的分泌物通常為無色或白色、無異味的清亮液體。當宮頸出現病變時,分泌物會發生明顯變化,早期可能表現為分泌物增多,呈白色或淡血色、稀薄如水樣或米泔狀;隨著病情發展,若合并感染或組織壞死,分泌物會帶有明顯異味,呈現膿性或米湯樣。
3、月經周期之外的異常出血
非月經期出現出血,如絕經后流血、月經周期紊亂、兩次月經之間出血等,都可能是宮頸病變的早期表現。對于育齡期女性,可能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更年期女性則容易將其誤認為是更年期月經紊亂而忽視。
實際上,這是由于病變組織侵犯宮頸血管或間質,導致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功能異常所致。此類出血通常持續時間較長,且常規止血藥物效果不明顯,需要通過專業婦科檢查進一步明確原因。
4、盆腔及腰骶部不適
當宮頸病變向周圍組織浸潤,侵犯盆腔神經、韌帶或壓迫血管時,可能會引起盆腔隱痛或腰骶部酸痛。這種疼痛多表現為持續性的鈍痛,在勞累、房事后癥狀加重。
與常見的痛經或盆腔炎癥疼痛不同,宮頸病變引起的疼痛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加重,且常規抗炎治療難以緩解。雖然這種癥狀在中晚期較為常見,但少數早期患者因個體差異或病灶位置特殊,也可能出現輕微的盆腔不適感。
2類需重點關注的宮頸癌
1、HPV持續感染人群
高危型HPV(如16、18、31、33型等)持續感染超過2年的人群,發生宮頸病變的風險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人體免疫系統通常可在感染后1-2年內清除病毒,但部分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較低、長期吸煙等因素,導致病毒在體內持續存在,進而增加宮頸細胞惡變的可能性。
即使是低危型HPV感染,若長期反復發生,也可能對宮頸黏膜造成慢性損傷,增加高危型感染的風險。
2、相關風險人群
伴侶數量較多,或配偶有多個伴侶的女性,宮頸癌發病風險相對較高。這是因為多個伴侶會增加HPV交叉感染的機會,使得病毒更容易在體內持續存在。此外,房事過程中若不注意衛生,也可能增加女性宮頸感染的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應注意保持清潔,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戒煙限酒、均衡飲食、適度鍛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要重視身體發出的每一個異常信號,一旦發現接觸性出血、異常排液等情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