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個半真正的軍事家,其中劉伯承算是半個。”
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經這樣評價過中國的軍事圈子。
在他們眼中,中國只有蔣百里、楊杰、白崇禧和劉伯承四人能稱得上軍事家,而劉伯承因為眼睛有殘疾,所以被算成了“半”個。
而讓人感到巧合的是,四人中除了蔣百里之外,其他人都擔任過各自陣營的總參謀長,而且,他們的這條路都走得不平坦。
尤其是劉伯承,更是在紅軍總參謀長的位置上三起兩落。
之所以他會有如此的波折,跟自己得罪了兩個人有直接的關系。
這兩個人都是誰?為何他們有能力撤劉伯承的職呢?這些,還要從劉伯承元帥的留學生涯說起。
一、第一次起落
1892年,劉伯承出生于四川開縣。他從小立志從軍,從重慶將校學堂畢業后,進入了川軍熊克武部當兵。
他先后參加了討袁戰爭和北伐戰爭,在戰場上表現出了極高的風骨,不沾染一點惡習。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軍中菩薩”。
不過,他在1916年右眼受傷,不得已接受了手術,從此落下了殘疾。
劉伯承與母親
1923年,劉伯承隨共產黨員吳玉章在上海、北京等地考察社會,慢慢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
1927年,他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被任命為團參謀長,起義失敗后,他前往蘇聯留學。
留學之初,劉伯承一句俄文都不會,只能先攻克語言關。對于右眼殘疾的他來說,這一過程非常困難。
劉伯承把俄文當作了戰場上的“敵人”,想方設法地去解決語法,生詞方面的困難,結果僅用了幾個月,他就可以用俄文與人交流了。
留學期間,劉伯承先后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校學習。一年之后,他掌握了新的軍事思想,對陣地戰、街壘戰等歐洲的城市攻防戰術,也全部爛熟于心。
1930年,劉伯承學成回國,歷盡艱險回到了中央蘇區。
很快,他就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的參謀長,協助朱老總、周總理來處理日常事務。
周恩來與劉伯承
同時,他還開設了很多次短期軍事訓練班,教授暴動方略和戰術指揮等課程。
不過很快,劉伯承就發現了中國革命的特別之處。幾次軍事起義的接連失敗,證明革命是無法依靠現有軍閥和政府的。
這就注定了,我黨的武裝革命路程必然是曲折的,軍隊要有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而力量較弱的軍隊,是無法和強大的敵人正面硬拼的。
蘇聯的那些軍事技巧在中國用不上,反倒是游擊戰、運動戰更好用。
于是在他的課程中,游擊戰和運動戰的經驗,也成了主要內容之一。此外,他還撰寫教材和理論材料,闡述游擊戰的精髓。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拘泥于一種形態,這正是劉伯承軍事思想的可貴之處。
然而,他總參謀長生涯的第一次起落,也是因為這一點。
1932年10月,劉伯承被任命為紅軍的總參謀長,同時兼任紅軍學校校長。
不久之后,蔣介石便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第四次“圍剿”,這一次他志在必得,調集了40萬部隊參戰,至于飛機、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更是不計其數。
相比之下,紅軍的力量就弱得多了。
蘇區僅有7萬部隊,而且武器裝備差,重武器幾乎沒有。然而就是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紅軍仍然憑借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讓敵人吃盡了苦頭。
經歷了這一戰,劉伯承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游擊戰、運動戰才是適合紅軍的戰法。
然而正在此時,博古和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李德,進入了中央蘇區。
博古對李德十分崇拜,將戰斗指揮權全部交給了這個人。
同時,一直正確領導紅軍的毛主席,卻被擠出了軍事指揮團體。
對于李德的到來,劉伯承并不排斥,甚至有些高興。
李德
此人是他的校友,兩人都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而且還在同一年級。
然而,在一番交流下,劉伯承發現了問題:李德缺少實戰經驗,只對歐洲的街壘戰有些研究。
他對于蘇聯學校里教的那一套,有著非常深的迷信。
他不止一次對別人說,毛主席的游擊戰是不正規的,是“土辦法”。這種輕蔑的態度,讓劉伯承有了一種隱隱的危機感。
1934年,蔣介石集結了上百萬部隊,對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而李德死抱著蘇聯學到的那一套理論,非要和敵人展開陣地戰,強調大修工事,死戰不退。結果幾仗打下來,紅軍損失慘重。
對于這種打法,紅軍的很多高級將領都不理解。
明明運動戰那么有效,為何非要放棄?他們向李德提意見,希望他改變打法。
但是,李德此時卻因為害怕損傷自己的威信,即使知道錯了也要抱殘守缺。
這種情況下,作為總參謀長的劉伯承也不得不開口,規勸自己的這位老校友。
劉伯承與李德 影視劇照
李德的頑固,讓劉伯承非常頭疼。他好話說盡,拿出了各種報告說明情況,可李德就是不肯改。
漸漸地,好脾氣的劉伯承也忍無可忍了,在一次作戰會議上,公開和李德杠了起來。兩人吵得很兇,話說得也很重,完全沒有了當年在蘇聯時的和諧。
這件事后,劉伯承很快就走了出來,繼續自己的工作。而李德,則找到了博古,說劉伯承思想不對,不能繼續擔任總參謀長。
博古對李德言聽計從,很快就將劉伯承調去了紅五軍團,解除了他總參謀長的職務。
劉伯承因為得罪了校友李德,造成了自己總參謀長生涯中的一起一落。
然而,他的這次低谷持續的時間并不長。
隨著紅軍長征的開始,黨中央在貴州黎平召開了總結會議,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李德的錯誤。
被解職僅僅幾個月的劉伯承也被重新啟用,再次成為了紅軍的總參謀長。
1935年1月,毛主席在遵義會議后,拿回了軍事指揮權,繼續以積極的運動戰調動敵人。
劉伯承心領神會,繼續輔佐毛主席,讓紅軍的整體面貌為之一新。他還親自指揮了強渡烏江的戰斗,讓紅軍獲得了難得的休整時間。
可就在一切順風順水時,他總參謀長生涯中的第二次起落來臨了。
劉伯承在建軍節大會上講話
二、第二次起落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成功會師。不過,野心勃勃的張國燾,卻并不希望居于毛主席之下。
在黨中央確定北上大方針的會議上,張國燾雖然舉手同意,但心里卻有自己的盤算。10月份,他帶領部隊南下川康地區,宣布另立了一個“第二中央”。
張國燾的做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朱老總和劉伯承立刻趕到張國燾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他能改過。
但張國燾自恃實力強大,根本不聽勸。劉伯承眼見做不通張國燾的工作,就開始找他手下的將領談話,告訴他們只有北上才有希望。
張國燾
他的活動,很快就引來了張國燾的報復。
在1936年2月,張國燾解除了劉伯承的所有軍事職務,只給他保留了紅軍大學校長的虛職。
就這樣,由于得罪了張國燾,劉伯承第二次陷入低谷。
值得欣慰的是,在賀老總、葉劍英等人的斗爭下,張國燾最終還是取消了“第二中央”,帶領部隊北上。
劉伯承與賀龍
時間很快來到了1936年10月,紅軍的所有部隊終于全部集結于甘肅會寧。
而劉伯承也被第三次起用,繼續擔任紅軍的總參謀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變成了八路軍,劉伯承也成為了129師的師長。
從此后,一代“戰神”徹底放開手腳,成就了“當世孫武”的美名。
參考資料:
1、河北共產黨網 《劉伯承:四參“總戎幕”一生跟黨走》
2、黨建網 《劉伯承:三參總戎幕,一敗兩罷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