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中國工程師的離去,讓印度制造的“技術移植”困局浮出水面,蘋果精心布局的全球供應鏈重構計劃面臨嚴峻挑戰。
富士康印度工廠中國員工撤離
三百余名中國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的突然撤離,揭開了蘋果“印度制造”戰略華麗外衣下的真實困境。
2025年7月初,一則來自彭博社的報道在全球科技與制造業領域投下震撼彈:富士康要求數百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撤離其位于印度南部的iPhone工廠。這場始于兩個月前的撤離行動,已導致300多名中國大陸員工離開印度,留下的主要是中國臺灣地區的支持人員。
富士康和蘋果公司對此保持沉默,撤離原因成為懸在印度制造雄心之上的巨大問號。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行動發生在蘋果與代工伙伴加緊備產新一代iPhone 17的敏感時刻。
撤離風暴,技術轉移的隱形壁壘
2025年7月初,多家媒體報道了富士康撤離中國工程師的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撤離行動始于兩個月前,過程低調但規模可觀。
這些中國工程師在印度工廠承擔著關鍵職責:他們負責模組調試、設備校準和工藝優化等核心任務,直接關系到首件良率和后續大規模量產的良好啟動。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培訓印度當地工人和優化生產流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技術骨干的突然撤離,中斷了技術傳承鏈條,暴露了印度制造業對成熟技術團隊的路徑依賴。
富士康和蘋果官方都未公布撤回原因,這一沉默引發諸多猜測。業界觀察人士指出,中國工程師的撤離可能與中國官方今年初開始施行的政策有關——口頭鼓勵監管機構與地方政府限制技術轉移及設備出口至印度與東南亞。
印度制造的短板,效率與技術的斷層
印度制造業在亮眼數據的背后隱藏著嚴峻的技術斷層。盡管印度iPhone產量已占全球的20%,但四年的規模化生產并未培育出足夠成熟的本地技術團隊。
庫克曾公開表示:“中國工人的專業技能,才是我們供應鏈的命根子。”中國工程師帶去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是實踐中沉淀的經驗和技能,這些難以通過圖紙和PPT完全呈現。
印度制造業面臨三重結構性挑戰:
·政策不確定性:印度曾以“安全審查”為由凍結小米48億元資產、要求vivo出售多數股權。
·勞工問題:2022年富士康印度工廠曾因員工抗議工作條件短暫停產。
·基礎設施短板:電力供應不穩、物流效率低下,2022年印度多地停電導致富士康工廠停工。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印度制造的“玻璃天花板”,使技術轉移難以真正落地生根。
多重博弈,撤離背后的復雜動因
富士康和蘋果對撤離原因的沉默,引發了外界多重猜測。深入分析表明,這一事件是政策、地緣政治和企業戰略交織的結果。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推出“本土化用工激勵政策”,要求外資企業三年內實現90%崗位本地化,否則取消稅收優惠。這一政策直接壓縮了中國技術人員的生存空間。同時,2025年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加強對外資企業數據跨境流動審查,中國技術人員簽證續簽通過率明顯下降。
另有觀點認為撤離標志技術轉移完成。但此次撤離規模與速度遠超常規輪換節奏,自2019年以來中國工程師在印度工廠的角色已從技術傳授轉向生產監督,但高端機型生產仍依賴中國經驗。
此外,富士康在印度面臨“冰火兩重天”局面——iPhone業務擴張的同時,其安卓手機業務因訂單下降70%瀕臨關閉。此前與韋丹塔集團合作的195億美元半導體項目因印度政府補貼未到位而流產,這些挫折促使富士康重新評估印度投資風險。
地緣政治博弈,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蝴蝶效應
富士康的人員調動與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形成微妙共振。特朗普政府威脅對海外iPhone征收25%關稅的政策陰影,正迫使蘋果重新評估其 “中國+1”戰略的風險邊際。
蘋果計劃到2026年底在印度生產大部分面向美國市場的iPhone,這一計劃曾遭到特朗普的公開批評。特朗普認為,蘋果應該在美國本土制造供應美國市場的iPhone。
然而,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使本土制造幾乎不可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指出,美國制造缺乏可行性,而政治風險已實質影響企業決策。與此同時,中印關系的波動也為供應鏈布局增添了不確定性。
盡管去年起雙邊關系略見緩解,印度高層官員已訪華展開會談,但中印間的直飛航班仍未恢復,印度對中國公民簽證及中國應用程序仍設有限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