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眾為什么煩雷佳音”突然成了熱門話題。明明演技扎實、形象親和的他,為何遭反感?
答案或許不在他本人,而在他近期密集的“同質化角色”——從《長安的荔枝》到《醬園弄》,再到待播的《刺殺小說家2》等,雷佳音總在演“窩囊中年男”:處處受挫、滿臉無奈。從《我的前半生》開始,他已在這條“委屈賽道”深耕多年,觀眾看他的臉就能猜到劇情,審美疲勞自然而來。
但這不是雷佳音一人的困擾。張譯=正義警察、黃磊=知心大叔、王耀慶=霸道總裁……國產劇人物設定正加速“臉譜化”,觀眾不用動腦就能預判劇情,新鮮感從何而來?
問題根源不在演員。雷佳音演過《繡春刀2》的狠辣、《超時空同居》的機靈,只是市場給他選擇太少。當下影視市場類型單一,流量邏輯主導——創作者更愿追熱點、抄模板,拍“能上熱搜”的安全戲碼,而非挖掘真實生活。當所有劇都在扎堆“職場/戀愛/古偶”,演員自然被困在同一張“面具”下。
說到底,觀眾煩的不是雷佳音,是越來越沒新意的影視作品。若創作者總在“安全區”重復,觀眾終會用腳投票。打破“套路化創作—觀眾厭倦—更保守創作”的閉環,或許才是讓“雷佳音們”和觀眾都松口氣的關鍵。
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挺好的哇,人每部戲都是不一樣的人物塑造,性格差異也很大,比如食神,我小學看的時候居然沒認出來是他。演正面反面角色都給人不同的印象,為什么還吹毛求疵呢。導演肯定是找好演員來演了。當然都是熟臉了。上鏡率高的就是這樣的,馬麗,沈騰,張譯,反正你能叫上名的還很多.... 導演也不傻,我看一部份戲,首先是看誰演的,然后才有選擇看一下。 都是慕名而看呀!你們看一個片是是因為誰演的看,還是因為誰導的看,還是因為這部劇的名字看的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