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的新德里,印度商務部長戈亞爾在議會大廈的演講臺上慷慨陳詞:"我們必須打破中國的稀土壟斷!" 臺下掌聲雷動,卻無人注意到他西裝口袋里那份來自塔塔汽車的加急電報 —— 這家印度最大車企的稀土磁鐵庫存已不足 72 小時用量,生產線隨時可能癱瘓。這個擁有 690 萬噸稀土儲量(全球第三)的國家,此刻正經歷著一場魔幻現實:一邊是政客們的豪言壯語,另一邊是工廠里的停工警報。
一、"第三鄰國" 計劃的破產迷局
2024 年莫迪贏得大選后,迫不及待啟動了 "第三鄰國" 戰略。印度與蒙古簽署的稀土合作協議曾被視為破局關鍵,兩國甚至規劃了三條運輸路線:經中國天津港海運、借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繞道中亞多國陸路。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異常骨感:
中國港口的隱形壁壘:蒙古提出使用天津港時,中方雖未明確拒絕,但要求對貨物進行全程監管。這讓印蒙合作陷入僵局 —— 用中國基礎設施繞過中國管控,顯然蒙古很會開玩笑。
俄羅斯的冷遇:西伯利亞鐵路年久失修,冬季冰凍期長達 6 個月,運輸成本比中國鐵路高出 3 倍。俄羅斯更傾向于將運力留給本國資源出口,對蒙古稀土興趣寥寥。
中亞走廊的天方夜譚:蒙古與哈薩克斯坦并不接壤,38 公里的國境線需要中俄任意一方批準通行。即便打通陸路,途經伊朗、阿富汗等國的復雜地緣政治環境,讓這條路線成為 "燒錢無底洞"。
這場耗時兩年的合作最終淪為國際笑柄。蒙古科學院的報告顯示,2025 年上半年通過這三條路線運輸的稀土總量不足 200 噸,僅占印度需求的 0.3%。印度《經濟時報》自嘲:"我們繞了半個地球,卻只運回了幾卡車石頭。"
二、技術鴻溝下的產業困局
在印度喀拉拉邦的海濱砂礦,國營企業 IREL 的工人們仍在使用上世紀 80 年代的設備。這座號稱 "亞洲最大稀土礦" 的企業,礦石回收率僅 60%,而中國同類企業可達 85%。更諷刺的是,印度 90% 的稀土原礦需運至中國內蒙古加工成高純度材料,再以 3 倍價格買回。
技術短板在高端領域尤為致命:
加工能力的代際差距:印度僅能生產初級稀土氧化物,而中國掌握著全球 85% 的稀土精煉產能。制造 F-35 戰機磁體所需的超高純度鏑鐵合金,印度完全依賴進口。
專利封鎖的絞索:中國擁有全球 439 項稀土分離技術專利,印度 2024 年啟動的研發項目,目標竟是在 2027 年前突破中國 1990 年代的技術水平。
人才斷層的深淵:中國礦業大學每年培養 2000 名稀土工程師,而印度相關專業畢業生不足 200 人,且半數轉行從事 IT。IREL 的技術主管無奈表示:"我們連一臺國產離心機都造不出來。"
這種技術依賴讓印度在國際博弈中處處被動。2025 年 4 月,中國對釤、鋱等 7 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印度軍工企業立即陷入恐慌 —— 其國產 "光輝" 戰機的發動機涂層材料,80% 來自中國供應。
三、國際博弈中的戰略誤判
莫迪政府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稀土博弈從來不是單純的資源競爭,而是產業鏈的全面較量。當印度在國際舞臺上高調宣稱 "取代中國" 時,其產業生態卻暴露了致命缺陷:
成本劣勢的泥潭:印度稀土開采成本是中國的 2.3 倍,電力供應不穩定導致精煉廠頻繁停工。塔塔集團測算,在印度生產釹鐵硼磁體的成本比中國高 40%。
地緣政治的代價:印度加入美國主導的 "礦產安全伙伴關系",試圖構建對華包圍圈。但盟友們各懷心思:美國要求印度優先供應軍工級稀土,日本則覬覦印度的海濱砂礦資源。
國內政治的掣肘:印度 60% 的稀土儲量位于反對黨控制的南部邦,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博弈讓采礦項目審批耗時 5-7 年。2023 年啟動的 "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至今未建成一座規模化加工廠。
這種戰略誤判在 2025 年 6 月達到頂點。當戈亞爾在 G7 峰會上呼吁 "建立稀土民主聯盟" 時,中國正與歐盟就稀土供應鏈合作展開第六輪談判。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稀土出口量同比增長 18%,而印度在全球稀土貿易中的份額不足 0.5%。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對困局,印度并非沒有嘗試。2025 年 3 月,印度礦業部啟動 13 個關鍵礦產區塊拍賣,首次允許私營企業參與開發。同時,印度原子能礦產勘探機構在沿海地區開展大規模勘探,目標是到 2030 年將稀土產量提升至 5 萬噸 / 年。但這些舉措面臨重重挑戰:
資金缺口的黑洞:開發一座稀土礦山需 400-800 億盧比,且回報周期長達 10 年。印度政府 2025 年的稀土專項預算僅 50 億盧比,不足所需資金的 10%。
環保抗議的泥潭:喀拉拉邦的稀土礦開發計劃因當地居民抗議放射性污染而擱置,類似事件在泰米爾納德邦、奧里薩邦頻繁上演。
技術轉移的陷阱:美國雖承諾向印度轉讓稀土加工技術,但核心專利仍牢牢攥在手中。印度引進的美國設備,每臺維護成本高達 200 萬美元。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印度或許該學學中國的智慧。1990 年代,中國稀土產業同樣面臨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困境,但通過 "科研國家隊 + 國企主導" 模式,用 30 年時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印度能否復制這一路徑?至少目前看來,其官僚體系的低效、地方勢力的掣肘、國際環境的復雜,都讓這條路顯得格外漫長。
當新德里的政客們還在為稀土議題爭吵不休時,中國包頭的稀土研究院已在實驗室里合成了全球首塊無鏑稀土永磁體。這個消息或許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具說服力:在稀土這個關乎未來的戰場,實力永遠比口號更重要。印度若想真正破局,或許該放下 "大國雄心",從踏踏實實培養工程師、建好一座精煉廠開始。畢竟,在稀土領域,沒有捷徑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