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的一間會議室里,空調持續(xù)發(fā)出嗡鳴。二十余名印度車企高管反復刷新郵箱頁面,簽證早已辦好,行程方案修改了七稿,但來自北京的正式邀請函始終杳無音訊。墻上的日歷定格在2025年6月30日——距離他們申請赴華談判稀土進口已過去兩個月,中國商務部的“綠燈”依然未亮。而在同一時間,德國大眾的工程師們已拿著浙江英洛華磁業(yè)簽發(fā)的稀土磁鐵供應合同,在萊茵河畔舉杯慶祝。
諷刺的轉折發(fā)生在三周前。6月1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wèi)東與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在新德里閉門會談三小時,稀土合作被罕見納入議程。知情人士透露,中方曾釋放“愿協(xié)助提升加工技術”的信號。可當會談的余溫尚未散盡,印度政府突然要求國企國家稀土公司(IREL)停止對日本等國的稀土出口,尤其用于電動車電機的釹元素——距離對話結束僅隔6天。
01 一場突襲式斷供,印度的戰(zhàn)略豪賭
印度商務部的禁令像一顆深水炸彈,在全球稀土市場掀起巨浪。礦業(yè)期刊《Mining Weekly》披露,印度政府要求IREL優(yōu)先保障國內新能源汽車與電子產業(yè)需求。更具戲劇性的是,禁令直接撕毀了印日兩國政府間的稀土供應協(xié)議——豐田通商在印度的工廠每年需加工5000噸稀土原料供應日本電子產業(yè)。
“政府協(xié)議突然被單方面擱置,完全超出商業(yè)邏輯。”豐田通商負責人的控訴登上路透社頭條。而在東京,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緊急召見印度大使,僅得到“優(yōu)先保障國內需求”的冰冷回復。
表面看這是資源民族主義的強硬宣言,實則暴露了印度深層的戰(zhàn)略焦慮:
資源富國的尷尬:坐擁960萬噸稀土儲量(全球第三),2024年產量卻僅2900噸(全球第七),連國內15%需求都無法滿足
中國管制的沖擊:2025年4月中國對釤、釓、鋱等7類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印度電動車電池產能驟降37%
自救計劃的豪賭:莫迪政府啟動“國家關鍵礦產計劃”,押注1630億盧比投資,目標2030年實現稀土自給
當新德里政策制定者在空調房里勾畫藍圖時,IREL的礦區(qū)依舊沉寂。這個連輕稀土加工技術都未完全掌握的國企,被迫承擔國家戰(zhàn)略轉型的先鋒角色。
02 “守著金山要飯”的困局根源
印度稀土危機本質上是技術空心化與戰(zhàn)略短視的苦果。美國智庫CSIS研究員阿克沙特·辛格一針見血:“缺乏加工能力的資源國,終究只是供應鏈上的脆弱一環(huán)。”
產業(yè)能力的致命短板在數據中顯露無遺:全球稀土精煉產能92%集中在中國,印度占比不足1%。IREL因技術落后,長期將原礦出口中國加工,再高價購回精煉產品。安永報告指出,印度在稀土分離和精煉領域落后中、美、日十年以上,戰(zhàn)略搖擺加劇了危機。2024年,印度高調宣布與蒙古國合作開發(fā)稀土,宣稱要擺脫“中國依賴”。但一年后,當蒙古高原的礦場尚未動工,印度車企已因稀土斷供陷入停產危機,游說團不得不計劃包機赴京求援。
更諷刺的是,印度一面叫停稀土出口,一面仍需通過第三國轉口滿足40%國內需求。當莫迪在議會演講中宣稱“中國不可信賴”時,印度車企正私下向中國供應商加價30%搶購釹鐵硼磁體。
03 地緣博弈中的最大輸家
印度暫停出口的沖擊波迅速擴散,日本成了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名古屋的芯片封裝廠內,警示燈晝夜閃爍。豐田通商原計劃通過印度稀土加工的電子元件,如今供應鏈斷裂,被迫啟動裁員程序。
美國軍工復合體同樣措手不及。五角大樓剛與IREL洽談稀土采購,用于保障F-35戰(zhàn)機發(fā)動機生產。禁令一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評估每日損失高達2.3億美元。曾被美國智庫吹捧的“IREL-豐田模式”,此刻淪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
這場鬧劇的最大諷刺在于:印度試圖“去中國化”,卻強化了中國的主導權。禁令公布當日,中國稀土氧化物報價逆勢上漲2.3%。當歐洲車企因獲得中方出口許可而生產線重啟時,美國通用汽車庫存僅剩2周,特斯拉甚至考慮將電機產線遷至中國。
“印度的問題不在資源,而在全產業(yè)鏈能力。停止出口更像是無奈之舉。”一位中國稀土專家道破天機。在稀土這場高段位博弈中,擁有37項獨有提純專利(純度99.999%)的中國,始終握著王牌。
04 中國的從容與印度的幻滅
面對印度的戰(zhàn)略搖擺,中國展現出精準的調控藝術。2025年6月19日,商務部宣布“依法依規(guī)加快稀土出口許可審查”,政策從剛性管控轉向精準調控:
建立歐盟申請“綠色通道”,審批周期縮短50%至30-45天
對特斯拉等民用需求發(fā)放臨時許可,軍工相關企業(yè)仍受嚴格限制
推動稀土追溯系統(tǒng)國際互認,爭奪全球規(guī)則制定權
這種彈性釋放供給的策略迅速見效:氧化鏑價格從850美元/公斤回落至720美元,歐洲車企生產線逐步恢復,而美國F-35戰(zhàn)機的釤鈷磁體仍被嚴格禁運。
反觀印度代表團,仍在德里苦等中方邀請。截至6月30日,印政府背書的30余份進口申請無一獲批,計劃中的高管談判團因未獲中方日程確認無法啟程。印度汽車制造商協(xié)會(SIAM)不得不呼吁政府“最高層級外交干預”,同時尷尬地重提“進口多元化”——盡管他們心知肚明,轉向越南、澳大利亞的選項在短期內只是畫餅充饑。
05 自力更生?骨感的現實困境
莫迪的“國家關鍵礦產使命”愿景宏大,但現實猶如一盆冷水:
技術斷層:重稀土提煉對印度仍是技術空白,日本原計劃提供的技術支持因出口暫停而擱淺
資金困境:停止出口令IREL年損失1.2億美元,新礦場開發(fā)資金鏈緊繃
時間成本:建設完整產業(yè)鏈需5-8年,而印度車企的庫存僅夠支撐數周
更深的矛盾在于戰(zhàn)略邏輯的自相矛盾。印度一面拒絕向日本出口稀土,一面向中國求購技術;一面高喊“資源民族主義”,一面默許企業(yè)通過第三國轉口中國稀土。當《金融時報》爆料印度曾將進口自中國的稀土轉售美國軍工企業(yè)時,白宮對莫迪政府的可靠性已打上巨大問號。
“精煉技術?那是什么?可以吃嗎?”德里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諷刺點出核心:沒有全產業(yè)鏈能力的資源國,終究是供應鏈上的脆弱環(huán)節(jié)。
新德里的政策實驗室里,官員們仍在推演稀土地緣博弈的棋局。他們沒注意到,豐田通商印度工廠的裁員名單又增加了37人,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的危機應對小組已連續(xù)工作48小時。而在中國包頭稀土高新區(qū),工程師正調試新一代鈰磁體生產線——這種減少30%重稀土用量的技術,將中國對資源的掌控推向新高度。
印度代表團仍在刷新郵箱。或許他們該看看IREL礦區(qū)的現狀:推土機在未開采的礦脈旁生銹,而960萬噸稀土仍在黑暗中沉睡。當莫迪政府把“暫停出口”當作戰(zhàn)略籌碼時,世界已看清一個事實:在稀土這場高端局中,空有資源而無技術的玩家,連上牌桌的資格都是別人施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