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芳 朱熙君
在蘇州一〇〇醫院,有這樣一群共產黨員,他們懷揣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入黨誓言,成為推動醫院建設發展、服務官兵群眾健康的先鋒模范,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生動詮釋著融通醫療“紅醫精神”和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
丁紅梅:燒傷病區里的 “生命旗幟”
外科黨支部書記、燒傷整形與創面修復科護士長丁紅梅,是燒傷病區中那面永不褪色的 “生命旗幟”。她的身影在病房里穿梭,帶著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對護理工作極致的追求。
從大學畢業踏入醫療行業至今,18年的光陰沉淀,丁紅梅從青澀女學生成長為科室護理工作帶頭人。2014年昆山爆炸事故救援中,面對10名90%以上特重燒傷患者,她駐守科室30個晝夜。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危險的任務,燒傷患者病情重、變化快,救治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和精準的判斷。丁紅梅憑借著精湛專業技能和頑強毅力,帶領團隊精心呵護患者,從換藥、處理創面,到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最終創下蘇州市最高救治成功率。同事們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都對丁紅梅的堅持和勇氣贊不絕口,她用實際行動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2022年上海抗疫攻堅時期,丁紅梅再次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帶隊援滬53天。每天超負荷工作8小時,她忍受著身體的疲憊和精神的壓力,絲毫不敢松懈。在方艙醫院里,她帶領團隊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防護流程,從防護裝備的穿脫,到病房的消殺、患者的護理,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醫護隊員 “零感染” 凱旋。她的專業素養和犧牲精神,贏得了抗疫戰場上的尊重和贊譽。
在護理專業領域,丁紅梅勇于創新。2019年,她率先開展超聲引導中長導管置管術,為長期治療患者建立 “無痛輸液生命線”,讓眾多患者受益。她對患者充滿仁愛之心,為會陰燒傷患者設計銀離子導管隔離技術,減少感染風險;為臨終病人連續握手安撫,給予患者最后的溫暖和尊嚴。患者稱她 “燕尾帽下的生命天使”,同事贊其 “黨員先鋒的鮮活教科書”,而丁紅梅始終謙遜地說:“黨員的初心,就是要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光芒。”
陳瑞峰:老年醫學的“仁心衛士”
老年醫學科醫師陳瑞峰,從醫二十載,用 “醫者仁心” 的情懷守護著老年患者的健康,成為了老人們貼心的“健康衛士”。
2023年新冠疫情期間,陳瑞峰負責老年科三區診療工作。老年患者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在疫情面前更加脆弱。陳瑞峰深知責任重大,他積極搶救患者,為組建新病區連續 48小時駐守科室。他創新“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集合各方力量為重癥患者尋求最佳治療方案;推行“個性化照護方案”,讓失能老人得到精準呵護。他的付出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贊譽,曾一天連續收到4面錦旗,成為患者口中 “值得托付生命的好醫生”。
2024年,陳瑞峰加入“背包醫護” 團隊,定期走訪社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建立健康檔案。他不怕風吹雨打,曾冒雨穿街走巷為獨居老人送藥,確保老人按時用藥。在專業上,他是永不止步的學習者,苦練臨床基本功,積極鉆研老年病診療新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面對醫患矛盾,他用 “傾聽—解釋—共情” 三步法化解難題,積極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服務品質。在為兵服務中,他先后赴多地執行醫療保障任務,用過硬技術贏得官兵贊譽。他常對年輕醫生說:“醫生的白大褂下,不僅是醫術,更是黨員的初心。” 他的辦公桌前,永遠放著一本寫滿患者隨訪記錄的筆記本,那是他踐行使命的無聲見證。
戴正青:內科護理的“暖心標桿”
內科黨支部黨員戴正青,是內科病房里那抹溫暖的曙光。她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融入到每一個護理細節中,成為患者心中的 “暖心標桿”。
每天清晨,戴正青總是提前到達病房,開啟一天的忙碌工作。她深知黨員的言行對患者有著重要的影響,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程。從無菌操作到用藥核對,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茍,成為同事們學習的榜樣。
戴正青總是積極報名參與醫院義診和 “背包醫生”上門服務。她背著醫療包穿梭在大街小巷,為居民提供免費的護理服務、健康咨詢和疾病預防知識宣傳。她深知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特別是老年患者,行動不便、健康意識薄弱,更需要關愛和幫助。因此,她創新 “三多”護理法:多一句解釋、多一次巡視、多一聲問候,讓老年患者感受到貼心的關懷。
面對情緒焦慮的家屬,戴正青用“共情溝通術” 化解緊張氣氛。曾有一位術后患者家屬因擔憂徹夜難眠,戴正青連續三晚下班后留在病房,用專業講解和暖心陪伴驅散家屬的焦慮。她還創立“二次核對法” 降低護理文書差錯率,總結 “無痛進針技巧” 減輕患者靜脈穿刺的痛苦。同事說她是 “行走的護理手冊”,患者贊她是 “病房里的暖光”,而她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姿態:“護理工作沒有驚天動地,卻要讓每一份細微之處都透著黨員的擔當。”
韓娟:檢驗戰線的“質量守門人”
檢驗科副主任韓娟,秉持“質量第一、服務臨床” 的理念,在檢驗戰線上守護著醫療數據的質量和安全,是當之無愧的 “質量守門人”。
2024年,韓娟帶領團隊推動 PCR 項目落地。從實驗室改造、儀器調試到項目試運行,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她多次整改檢驗科實驗室布局、完善資料,最終使檢驗科順利取得生物安全備案和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技術驗收合格證。在質量管理中,她主導開展全面質控,定期組織培訓、進行滿意度調查,加強與臨床科室的溝通交流。2024年科室在省市級室間質評中成績優異,2025年實現常規檢驗項目省級互認,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更精準、更可靠的依據。
面對門急診窗口的高負荷工作,韓娟從不退縮。人員緊缺時,她主動頂上,為病人答疑解惑,安撫患者情緒,幫助解決問題。她對全院標本實行條形碼簽收管理,降低漏檢率,建立 “危急值” 報告制度,對報告時間和內容進行嚴格監控,及時與信息科及臨床科室溝通協調,保證檢驗流程的順暢與準確。針對危急重病人,她開通綠色通道,與婦產科、口腔科協商加急處理宮外孕HCG、傳染病四項等項目;為軍人及高齡失能老人設置專門采血窗口,優先服務,真正做到為軍惠民。
她深知檢驗數據對臨床診斷的重要性,常說:“檢驗數據是臨床的眼睛,我們要讓這雙眼睛看得更準、更清。” 實驗室里那一排排整齊的質控記錄,就是她用黨員初心書寫的 “質量答卷”。
在蘇州一〇〇醫院,丁紅梅、陳瑞峰、戴正青、韓娟等優秀黨員先鋒,既是技術尖兵,用創新和專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也是暖心使者,用愛心和耐心關懷每一位患者,更是生命守護者,用奉獻和擔當踐行著醫者的初心和使命。在醫院的各個角落,那抹黨員的紅色始終在醫患之間傳遞著溫暖與力量,成為醫療衛生戰線上最亮麗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