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點餐已成為中國人日常飲食方式的一種重要選擇。目前,國內網上外賣用戶達5.45億人,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平均每天花在外賣上的消費近33億元。
但手機App上那些看起來精致的飯菜,其源頭可能藏在居民樓、寫字樓、廠房,甚至背街小巷或農貿市場的角落。這些商戶往往規模小、位置隱蔽,消費者無法實地查看,監管部門也難以實現全流程監管,于是這類小店漸漸有了 “幽靈外賣” 的稱呼。
也正因如此,無堂食小店成了食品安全的重災區,屢屢成為新聞熱點,畫面往往觸目驚心,不僅有你想不到的“科技與狠活”,更有令人作嘔、無法直視的制作場景。
最近,重慶給這些無堂食的外賣小店上了“緊箍咒”——《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團體標準于7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全國首個專門針對“純外賣店”的管理標準,標志著行業規范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份標準對“幽靈外賣” 進行了全方位管理:開店須先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且要滿足 “明廚亮灶” 條件,廚房須加裝監控,讓食品制作過程公開可見;加工環節強制要求生熟分開、燒熟煮透,每道工序都可回溯、可追蹤;配送時必須使用食安封簽,平臺要對配送軌跡、訂單數據進行實時監控……一系列規范為長期處于灰色地帶的 “隱形廚房” 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辦法。
第一步邁出去了,接下來就要考驗具體落地和執行效果了。譬如,安上監控并不等于萬事大吉:如何防范不良商家在“監控”上做手腳,比如只在特定區域安裝監控,或調整角度掩蓋不規范操作,甚至播放預先錄制的畫面而非實時操作過程等,這需要進一步制定操作細則、標準,盡可能堵住各種潛在的bug,讓“幽靈廚房”無處可藏。
最關鍵的還是監管力度、速度與廣度。無堂食外賣店數量多、分布散,市場監管部門難以主動發現,部分商家還可能通過虛假注冊地址、臨時關閉監控等方式“金蟬脫殼”。這需要建立長效、全面的巡查、處罰機制,實現全鏈條監管。這就有必要打通監管部門、平臺、商家、消費者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高效溝通和信息共享——違規行為一發生,相關方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知曉,依據各自的職責“及時出動”“對癥下藥”。
說到底,讓“無堂食外賣”標準落地,考驗的還是管理的新思路與精細化手段。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監管思維、技術和手段同樣需要升級迭代,與時俱進。
重慶的這一標準,并非簡單套用傳統餐飲模式,而是為新業態“專門打造”規范標準,推動外賣問題“大家一起管”,擺脫了“出現一起才罰一起”的“打地鼠式監管”模式,更向公眾詮釋了一個道理——監管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扼殺市場活力,而是通過不斷創新來保障安全,實現行業、商家、消費者的共贏。
來 源丨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