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AI正以銳不可當之勢重塑著高校教育的肌理。它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邊界,讓知識傳遞跳出課本的局限,化作可交互的數字場景;它搭建起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實踐場,讓學生在AI生成的模擬環境中提前演練職場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像一位智能向導,精準對接學生的成長需求,讓個性化培養從口號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在這場教育變革中,AI不再是冰冷的技術名詞,而是激活教學活力、拉近校園與社會距離的關鍵力量,推動著高校從知識傳授的“單向輸出”轉向能力鍛造的“雙向奔赴”。
在這樣的教育浪潮中,廣州新華學院憑借二十年的積淀,走出了一條“三早”+AI賦能的特色之路。學校將“早立志規劃人生、早理論聯系實際、早參加社會實踐”的理念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構建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生態,這樣的辦學模式收獲了一眾考生的青睞。
從新生入學開始,職業規劃就被提上日程,學校開辦的“新華學子講壇”“新華家長講壇”,請來優秀校友和家長分享經驗,再加上AI生涯助手的輔助,為學生定制個性化成長路徑,不少學生剛入學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就像2025年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蔡錦科,從大一開始就朝著考研目標努力,這與學校早立志的引導密不可分。
廣州新華的專業設置緊跟產業需求,開設了眼視光學等貼合社會發展的專業,還與畢馬威、科大訊飛、華為等企業合作成立了9個產業學院,西門子助聽器實驗室、科大訊飛人工智能認知專業實驗室等十余個實驗實訓平臺,以及300多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土壤。這種布局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接觸到行業前沿的技術和設備,比如在AI全流程實訓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里,學生可以參與大模型訓練、語音合成等多個領域的實踐。
教學上,廣州新華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引,采用“問題導向—自主探究—協作解決—反思提升”的四段式教學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在數字場景中淬煉硬核本領。各專業也有自己的特色教學方式,法學專業的模擬法庭和“雙師”課堂,用真實案例讓法律條文“活”起來,法考通過率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藥學院的“實驗室全面開放”,讓大一學生就能加入項目,在“挑戰杯”等競賽中屢獲佳績;行政管理專業的“公共決策沙盤模擬”課程,讓學生在AI生成的突發公共事件中鍛煉協調能力,還孵化出多個競賽一等獎。
人才培養方面,“逸仙新華班”的個性化模式很有亮點,“1人1課表”讓學生能跨學科學習又不耽誤專業核心能力提升,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還能培養職場必備的溝通協作能力,就像在人工智能行業工作的陳潼飛校友,大二就在行業導師幫助下確定了職業規劃,這得益于學校的培養模式。還有產業學院的“2+2”模式,比如廣州新華—科大訊飛機器人與AI產業學院,前兩年學基礎和核心課程,后兩年由企業負責實訓實習,學生結業后能進入企業人才庫,就業競爭力大大提升。
就業情況也很亮眼,廣州新華學院發布的信息顯示,2024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7.83%。藥學院實現了就業質量和升學率雙高,法學專業法考通過率突出,這些都說明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認可。近3年,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427項,校外學科競賽獲獎1121項、獲獎人次3145,獲得職業資格、技能證書的超過3600人,這些成果都是學校注重實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體現。
在“三早”+AI的賦能下,廣州新華學院從教學理念到實踐環節都圍繞著培養應用型人才展開,無論是專業設置、教學方式還是人才培養模式,都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和學生發展,確實在為學生成長和就業實實在在地努力。二十年的教學積淀,讓廣州新華學院立足辦學目標,書寫著產教融合從“技術嫁接”到“智慧共生”的新篇章。如果你來到廣州新華學院,相信這里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