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東館驚艷開幕。這場匯聚紅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發現的盛宴,超四分之一展品為首次亮相。
本周六播出的東方衛視《中國考古報道》邀請到了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展覽學術顧問、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以及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首席專家、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領隊賈笑冰,帶您前往探秘,共同揭開紅山文化的神秘面紗!
310件珍品云集
25%首次展出的國寶級文物有多震撼?
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本次特展堪稱“重量級”——310件(組)文物橫跨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多地文博機構館藏,其中68件一級文物坐鎮,25%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必看明星展品:
- 故宮博物院藏C形龍,教科書級別的紅山玉龍代表;
-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出土的玉豬龍,龍的傳人遇見初代龍圖騰;
紅山玉豬龍所蘊含的龍文化符號▲
- 2024年內蒙古元寶山積石冢新出的最大玉豬龍(高15.8厘米、寬9.5厘米),剛從考古現場“新鮮”上展;
- 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吉林左家山遺址石龍,年代可能早于紅山玉龍,小巧卻藏著龍文化的更早密碼。
更妙的是展廳設計暗藏玄機:以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的中軸對稱格局為靈感,三大板塊“龍出遼河”“龍興紅山”“龍衍九州”層層遞進,尤其是“龍衍九州”板塊,7家單位的十幾件玉豬龍蜿蜒排列,仿佛一條穿越時空的龍脈,視覺沖擊力拉滿!
圖源:《中國考古報道》▲
圖源:文匯報▲
紅山文化有多“牛”?
時空邊界再突破!
最新考古發現正在改寫我們對紅山文化的認知:它以3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覆蓋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承德及張家口地區;存續時間也從距今6500年延續至4800年,持續了差不多1700年!
更令人驚嘆的是,2024年河北張家口宣化鄭家溝遺址及其周圍縣域發現的100多座積石冢,證明紅山文化末期重心逐漸南移,為中華文明的多元融合寫下早篇。而牛河梁遺址6萬平方米的“超級工程”(9座臺基建筑群,現存墊土最高達4.6米),更是史前社會強大組織能力的鐵證——難怪專家說“牛河梁這么牛”!
觀展攻略:不止看文物
更是觸摸5000年前的溫度
除了靜態展品,展覽還藏著這些“小心思”:
- “搬山入展”:從紅山后遺址運來的石頭,讓觀眾親手觸摸6000年前的泥土與巖痕;
- 沉浸式敘事:龍形文物作為“題眼”,貫穿整個展覽。3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玉龍造型,印證了紅山先民統一的信仰。
從紅山后遺址運來的石頭▲
為什么要看這場展?
正如專家所言,紅山文化是“龍的傳人”的古老根脈。當您站在玉豬龍前,觸摸到的不僅是冰涼的玉石,更是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的基因密碼——它告訴我們:
紅山為什么這么紅?因為它藏著文明的火種;
牛河梁為什么這么牛?因為它是早期國家的雛形;
文明為什么這么光明?因為從這里開始,中華文脈從未斷流。
東方衛視英語雜志節目《ShanghaiEye》也推出了相關的專題報道▼
這個夏天,不妨走進展廳,讓紅山玉龍帶您穿越五千年,讀懂“何以中國”的最初答案。
《中國考古報道》 東方衛視 每周六12:00播出 文明探源看東方
7月5日《中國考古報道》播出提要▼
這里是上海,這里是東方衛視。
更多精彩 強勢關注
\亞洲首檔跨國歌手文化交流節目\
亞洲新聲
東方衛視 每周日21:00播出
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